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植物醫師】「未來植醫」的自我期許:要醫作物也醫人心

【媒體報導】【植物醫師】「未來植醫」的自我期許:要醫作物也醫人心

更新時間:2017-05-08 09:17:00 / 張貼時間:2017-05-08 09:10:4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農傳媒
3,494
   

【媒體報導】


 

【植物醫師】「未來植醫」的自我期許:要醫作物也醫人心

張貼.2017/05/08 上午 09:05:1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7-05-05/農傳媒/郭琇真

 

興大植醫碩士學程的薛道原正在無菌操作室分離病原菌。

興大植醫碩士學程的陳威嘉說,植株帶有的病原細菌濃度通常都很高,必須進一步稀釋、分離。

研究胡瓜的張哲維才碩一就開始到田間看診,他認為植醫不只醫植物,也要懂得醫人心。

為解決日益複雜病蟲害造成不當使用農藥的問題,農委會加速研擬《植物醫師法》草案,希望下個會期能送進立法院審議。正在讀國內植物病理相關系所的「儲備植醫們」個個引頸期盼,有的學生懷抱理想,希望植醫不只醫作物、也能醫人心,改善土地與人的關係。

有的學生則透過田間實習,發現植醫面臨的侷限不少,例如病蟲害沒有許可藥劑防治等問題。也有的學生也一掃對於農藥販售業者的負面刻板印象,希望未來能攜手合作,讓不當使用農藥的亂象得以消弭。

國內四大植醫系所 培訓植醫跨領域

要擔任植物醫師必須要懂哪些?其實,影響植物生長的因子很多,除了病蟲草害,土壤、肥料、空氣汙染等都會造成改變,負責醫治植物的植醫必須懂得綜合各種因子進行診斷,因此植醫的培訓很龐雜、需整合多個領域。

目前國內培訓植醫人才的大專院校共有四所,分別是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和屏東科技大學。以2014年成立「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位學程」的興大來說,就整合了6個科系的師資與課程,包含植物病理學系、昆蟲學系、農藝學系、園藝學系、土壤環境科學系及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等。

興大的植醫學程除必選修課程外,還規畫「先修課程」。假設大學念了土環系,進入興大念植醫學程,就得花時間到大學部補修昆蟲學、園藝學等基礎學門。

興大植醫學程二年級學生陳威嘉解釋,農作物發生問題通常是綜合性的,植醫不可能只會看特定類別的問題,例如土壤肥料,卻對病蟲害、作物栽培等一無所知。

同是興大植醫學程二年級學生薛道原說:「植醫培訓就像把好多塊分散的拼圖拼起來,未來才能統合田間問題做出整合性的防治建議。」

學校所學有限,跑現場累積實務才是硬道理

植醫和人醫、獸醫一樣,十分仰賴實戰經驗的累積。目前國內四大植醫系所大多將實習時間安排在寒暑假,去年暑假隨防檢局實習植醫計畫進駐南投縣魚池鄉農會的陳威嘉說,直到跑田間才發現,學校所教的典型病蟲害通常只佔2至3成,其餘7至8成不是水分、氣候、操作管理不當造成的生理性障礙,就是很難判斷的非典型病蟲害。

陳威嘉說,生理性障礙學校不容易教,因為這問題隨不同作物和環境會有千變萬化,需長期的經驗累積才能快速診斷。至於典型的病蟲害問題,通常農民自己也會分辨,會選擇找上植醫是想問解方,也就是怎麼噴、噴什麼農藥資材才有效。

以近年危害茶葉甚深的茶角盲椿象來說,目前國內並沒有推薦藥劑,茶農只能拿防治其他蟲的藥劑暫時防治看看,但這不治本,仍需仰賴學校和農業試驗單位持續研究找出解決方案。所以有些問題不是植醫能解決的,但至少植醫能將問題整理出來,反映給相關單位。

換位思考,植醫醫作物也醫人心

就讀興大植醫學程一年級的張哲維,已經開始協助上門問診的農民進行診斷。他表示,植醫的責任雖是要減少農藥使用,但農民想的是如何運用手上資材做「最有效的利用」,因此植醫在提出防治建議前,需換個角度為農民設想。

張哲維說,有些剛踏入農業的青農在未理解作物及當地氣候、土壤等特性時,會把農藥當成可信賴、成功的基礎工具。植醫若可以提早告訴農民哪些藥沒必要買、什麼時機施藥才恰當,給予概念,不但能省下成本、提升收益,也照顧到農民的身體健康,改善了農村的經濟,是未來青年從農的諮詢後盾。

張哲維表示,「我認為植醫不只是醫作物,最重要的是醫人,就像人有醫病關係一樣,既要醫其人也要醫其心,植醫若能讓農民吸收正確的用藥觀念,後續連帶的也能修復好土地和人的關係,讓農民找回務農尊嚴,消費者找回食物原有的價值與信賴。」

薛道原進一步說道,由於農藥店可以賒帳,老一輩農民在買農藥資材時,不太會計算成本,導致收成完才發現虧損,因此和農民溝通這塊很重要。

此外他認為,植醫也要懂得和農藥行建立良好關係。去年暑假他赴苗栗區農改場實習發現,雖然農藥行用藥的專業知識普遍不足,未必懂藥理機制,但和農民的田間互動很頻繁,接收新藥資訊的速度也很快。

因此透過與農藥行互相交流資訊,植醫可了解該區域哪些藥施用比較多,哪些病蟲害較嚴重,農藥行也可藉植醫專業了解哪些藥比較有效,達成良性的溝通。

植醫需資源後盾,接軌市場才容易

陳威嘉則提到,植醫和政府、學校的連結很重要,未來若能有專業的植醫實習機構,如學校設立植物教學醫院,整合各專家群建立一套診療系統,對實習植醫在未來執業上是很重要的借鏡。

另外他強調,執業時不能完全仰賴經驗法則,有時得靠科學方法驗證,因此植醫若想做出精確診斷、開立優良處方,仍需相關檢驗設備的輔助,這部分政府若能編列經費或由學校提供資源,植醫接軌市場會更容易些。

此外,陳威嘉說,現行農藥登記制度全由藥商登記,部分作物因栽培面積小,用藥量不大、無利可圖,藥商較無意願登記,導致這類作物的病蟲害少有新型藥劑可使用,官方需思考如何改善這項制度,未來若植醫能壯大到成立公會,透過植醫的用藥良知,將國外低毒性的先進藥劑引進也是一個方法。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