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蔡東杰》一帶一路 中印導火線

【學者評論】蔡東杰》一帶一路 中印導火線

更新時間:2017-07-24 12:41:18 / 張貼時間:2017-07-24 09:57:3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2,379
稿源:2017-07-24/中國時報/蔡東杰/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自6月底中國與印度在藏南洞朗地區引爆邊界爭議以來,由於雙方迄今無法達成共識,且各自軍事動作頻仍,衝突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事實上,中印邊界問題由來已久,不僅1962、1967與1987年3度爆發直接軍事對抗,2006~2007年間亦曾因阿魯納洽爾邦問題瀕臨動武邊緣,不過,與此同時雙方也從未放棄和平路徑,以1981~1987年間第一階段8輪會談和1989~2002年間第二階段14輪磋商為基礎,兩國在2003年確定「三步走」戰略(先確立解決問題之指導原則,再達成落實原則之框架協定,最後進行實際畫界)後,至今已進行了第三階段共19輪會晤,由此種努力看來,即便爭議未解決,陡然爆發衝突升級情況仍不易理解。

坦白說,邊界問題不過是藉口,地緣戰略衝突才是重點所在;至於關鍵導火線,不啻是中國近年力推之「一帶一路」規畫。

如同周知,即便短期內不會放棄圍堵中國之企圖,相較美國與日本在一度矜持保留後,近日態度已略顯鬆動,印度則迄今不予正面回應,對此,美、日在背後推波助瀾固然不可忽視,根本原因還是其自身安全考量。猶如2005年雖純屬虛構,但一度甚囂塵上的「珍珠鏈」推論,不過從印度洋角度形成半包圍圈,便在印度內部引爆了至今仍為菁英意見主流的「中國威脅論」,更何況,所謂「一帶一路」規畫非但將由南、北兩側對其形成環狀包圍(儘管此絕非該戰略初衷本意),一方面北京積極希望透過建設中巴經濟走廊,打通對印度洋通道,再加上位於喀什米爾地區的大壩興建計畫,皆在在觸及印度底線,因此,其油然而生的威脅感即可被理性瞭解,日前爆發的邊界衝突也有了更明確的背景支撐。

從這個角度看來,邊界挑釁可視為印度用以累積談判籌碼的作為。尤有甚者,由於印度(加上受其保護的不丹)乃中國之陸地鄰國當中,唯一尚未與其完成邊界談判的國家,同時凸顯出中印互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伴隨其雙邊貿易總額由1991年的2.6億飆升至2016年的711.8億美元,雖因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彼此可能維持「鬥而不破」態勢,但此同時,由於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從2000年的2.1億升高至2016年的476.8億美元,壓力不小,如同美中在真正重頭戲的全面經濟對話前,先來個外交安全對話一般,印度勢必也想建構一條迂迴的談判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件雖不致衍生戰爭,軍事衝突仍不無可能。由於爭議地點對雙方而言都處於領土邊陲處,本身地理位置險峻,難以展開大規模對峙,加上9月後山區氣候將逐漸趨寒,不利軍事行動,這些既讓衝突不太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或將鼓勵雙方進行小型試探性冒險嘗試,藉以釋放輿論壓力,並作為下一階段戰略規畫基礎。至於若干伺機而動的旁觀者(尤其美國與日本),將如何借力使力以便從中取利,也是後續可以觀察的對象。
在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一名中國邊防軍人(右)與一名印度邊防軍人隔著邊界鐵絲網值勤。(新華社)

在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一名中國邊防軍人(右)與一名印度邊防軍人隔著邊界鐵絲網值勤。(新華社)

(設計畫面)

(設計畫面)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