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31項惠台措施宛如棉裡針(譚偉恩)

【學者評論】31項惠台措施宛如棉裡針(譚偉恩)

更新時間:2018-03-02 10:57:51 / 張貼時間:2018-03-02 10:17:2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1,803
稿源:2018-03-02/蘋果日報/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譚偉恩副教授

據聞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於2月的最後1天公布「31條惠台措施」,名稱上「惠台」是我國(台灣)方面的用語,措施在中國官方正式的全稱是「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定性上,這個「措施」類似於我國的行政命令,係由國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水利局等多達29個部門之政策總和文件。

功能上,從不同角度分析上述措施會得到不同理解。首先,「惠台」是優惠在台灣的民營企業與投資人,或是少數特定職業的專業人士(例如:醫生、高校教師等),而不是優惠全台灣這個國家或是居住於其上的所有台灣人。就此觀之,這個措施要優惠的對象其實到頭來是能帶資源給中國,或是有助於中國得以繼續發展其經濟和壯大其國力的資本家或專業人才,而不是普遍一般的台灣人民。

當然,在「措施」中有提及一些關於一般性個人的福利,例如:「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不過,這樣的福利是有範圍和條件的。詳言之,「措施」內文中載明,僅限於53項專技人員的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性職業的資格考試,且同時具體的執業辦法係由中國相關政府公部門另行制定。這也就是說,從報告考試到實際執業這段過程中,北京當局可以設下許多有關「國家認同」的直接與間接限制,過濾掉堅持台灣(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的台灣人民,或是一旦發現有台灣人在思想或行為上牴觸「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時,就取消其通過的考試或執業資格。

分化散布失和氛圍

其次,31項措施背後反映出濃厚的「反南向政策」屬性。往光明面看,有可能是因為蔡總統的新南向政策對北京當局產生了一些壓力,因此藉由若干吸引台資或台灣人才的政策來進行一個反制。簡言之,新南向政策發揮了效用。然而,若往黑暗面看,「措施」的提出可能是北京當局落井下石,在蔡總統民意支持率低落和台灣國家內政不穩之際,軟土深掘的統一戰略。

無論是光明或黑暗,都(至少)會對台灣的2018年構成相當程度的衝擊,企業的技術或投資人的資金可能會因此從台灣流向中國,或是從新南向國家再度流回中國。同時,如果蔡政府採取的回應是開始緊縮企業與資金流往中國,就會進一步加速或惡化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和信任感,使得執政的民進黨陷入更為困難的處境。
總的來說,北京當局著實是沉得住氣的對手,冷眼靜觀蔡政府執政近兩年的種種兩岸政策,不疾不徐的擬定策略,老謀深算地在今年(11月24日)九合一大選前公布上述「惠台措施」,讓表面上獲得優惠的一小部分台灣人去分化台灣或散布失和的氛圍於台灣社會,然後讓台灣整個國家的內政陷入泥淖,政府面臨困境。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