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最新消息
  • 【興新聞】詩學理論文學教育 ——終身從事文學志業的林亨泰

【興新聞】詩學理論文學教育 ——終身從事文學志業的林亨泰

更新時間:2006-04-18 09:27:47 / 張貼時間:2006-04-18 09:27:47
興新聞
單位秘書室興新聞
4,589

 

   

【興新聞】


 

 詩學理論文學教育 ——終身從事文學志業的林亨泰

稿源. 台灣日報 2006-04-14 00:40 ⊙康原  .

 
 

台灣現代詩的發展過程中,林亨泰被認為是「現代派」的理論大師,但現代派在台灣詩壇的功與過,常有不同的見解與爭論,肯定的是:紀弦推動現代詩運動,如果沒有林亨泰的詩理論相左右,其成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詩評家莫渝曾在《走在文學邊緣(上)》一書的卷二〈詩人與詩〉文中云:「紀弦在第十四期〈談林亨泰的詩〉一文,極力的誇讚林亨泰發表在上面諸期幾首詩,並替他辯護………這一篇〈談林亨泰的詩〉可以說是紀弦與林亨泰的一次搭擋。而林亨泰執筆的〈中國詩的傳統〉可以說是回報紀弦。該文主旨乃是『現代主義即中國主義』……,結論是『在本質上,即象徵主義。在文字上是立體主義。﹄進而說明中國詩的傳統的『現代主義』為何要提倡『橫的移植』……於是莫渝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說明紀弦現代派的來龍去脈:(阿保里奈爾的法文圖像詩)+(林亨泰的中文圖像詩)+(紀弦的英雄血統)→中國現代派。」


二○○五年十二月九日,我去新店黃騰輝家參加「黃騰輝與莊柏林」作品研討會,巧遇莫渝,隔日下什到板橋拜訪莫渝,與莫渝聊起林亨泰的詩。莫渝說:「在笠詩社的同仁中,我約在一九六五年認識趙天儀,長期以來跟他學習較多,其次是陳千武,較少與林亨泰接觸。倒是在一九七○年代末,笠詩社籌畫《現代詩鑑賞》的撰述與出版,我被指定撰寫林亨泰。後來林亨泰也提供了資料,沒想到因為俗事纏身與偷懶,沒有動筆。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剛開始接近新詩時,去閱讀文藝函授學校新詩班的講義,墨人編選的『新詩選讀』,列出林亨泰的〈風景〉作品,並說這是形式主義的作品,內容貧乏。所以我對林亨泰初期的作品印象是形式主義者,我也比較不喜歡這一類的作品。」莫渝拿了一些資料給我,又繼續說:「……如今談到現代派,一定要談林亨泰,因為現代派運動若沒有林亨泰,紀弦可能扛不起現代主義,林亨泰配合著紀弦,兩人互相拉抬現代派的聲勢……」。在莫渝的家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其中還談到林亨泰的詩論〈現代詩的傳統〉一文中,林亨泰認為「現代主義即中國主義」的論點,莫渝是有微詞,不認同這種說法。

記得早年我去做林亨泰的〈詩人的回憶〉訪問時,林亨泰曾提供一本國立中興大學出版的《大學國文選》一書,收錄林亨泰一篇〈中國現代詩風格與理論的演變〉,這本書收錄了詩、散文、小說、戲劇的論述文章,詩方面收錄有三篇,黃永武〈談詩的完全鑑賞〉、徐復觀〈釋詩的比興〉、林亨泰〈中國現代詩風格與理論的演變〉等篇章,一九八二年四月八日洛夫在《中央日報的晨鐘版》發表一篇〈文藝創作的另一天地〉文中說:「……令人矚目的是林亨泰的〈中國現代詩風格與理論的演變〉,採用這篇文章,就等於首先在理論上肯定了現代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由這篇文章發表的時點,可以看出林亨泰在現代詩理論上的建樹,很早獲得學院的肯定。在林亨泰十本的文學全集中,我們發現屬於詩創作卷只有三本、文學理論卷六本、外國文學研究與翻譯一本,可見他的文學理論的重要性,在現代派的詩人中,他的詩理論是受到推崇的。

終身從事文學志業的林亨泰,除了是一位詩人之外,也是一位教育家,一九五○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學院教育系,曾經在北斗中學教過三年書外,在彰化工業學校約教二十多年,教學的科目包括歷史、地理、代數、幾何、國文、英文、甚至生理衛生。從中學退休後轉任大專院校,教授日文翻譯、習作,雖然沒有教過現代文學的課程,卻時常接受各級學校做文學的專題演講,但他常在教各種科目時,在進度的許可下,加入現代詩的欣賞,他認為詩文學是一種美感教育,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對人格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文學的課程不只是一種課文的翻譯或解釋,而是一種思想的啟發,想像力的開創。

林亨泰說他最適合的科目是「教學法」,因為他曾教過各種年齡層的學生,比如說:中興大學、東海大學、建國工專、台中商專、佛學院……等,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曾在一九六八年出版過一本教育理論《布魯那的教育理論》,這是引進布魯那的PSSC新課程的編制原理。

同是校友的鄭明娳曾經訪問過林亨泰,除了談創作與評論之外,也談「文學教育」的經驗,林亨泰認為真正要文學教育改革,必須從師範大學及從事培育師資的機構開始。同時在教學上,要做「科技整合」:譬如作家對文學非常內行,卻不懂得兒童心理與教學法;而心理學者又不懂文學,這種現象就要透過整合。同時教材的編選也牽涉到兒童心理的發展,當然引領學生進入文學欣賞的興趣,就必須要運用「教學法」的專門知識與技巧,並配合教材的特性與實用性。

在教學法的運用上,林亨泰也提出了許多實際的方法,譬如:表達能力的訓練,教育者必須要善於表達,才能將課程內容傳遞給學生,同時也要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其次,要帶領學生做美感的探索,文學教育是一種美感的教育,透過美的感動去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對美的探索,而不是用強迫式的灌輸,讓學生的思想能自由發揮,才能培養出學生的自主人格。

帶領學生去閱讀文學作品,也是重要的一環,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經驗,年輕人透過閱讀可以寬闊視野,人生有許多經驗常常沒辦法親身經驗,只好靠書本去充實,而書讀多了就會想發表意見,自然會去創作。接觸文學多了,常會受到文學作品的感動,生命的「氣質」就這樣被培養出來。

在與詩人林亨泰的接觸中,談到對台灣的文學教育的看法,他常會有深刻的感慨,常舉自己的經驗去做說明與比較:「我覺得台灣的文學教育是不夠的,在國中、高中教材只是一些點綴式的作品。我們的童年時代,雖然是由軍國統治時代,還可以接觸的比較好的文學作品,他們不會把政令宣傳放入課本中。若以戰後日本人的新課本來說,台灣就更差了。日本的文學教育沒有政治的介入,由教育學者來編教科書,以小學來說,版本很多。」

作家陳謙在林亨泰訪問〈現代詩與文學教育〉中,有林亨泰的一段話說:「……以小學來說……我看的那一套……每一冊有九冊,一半是文學教材,一半是語學教材。所謂教材,一年級開始有『民話』,高年級就有『小說』,這是從民話慢慢引導學生對小說的欣賞。而詩,則從簡單的童謠開始,一年級雖簡單,但也有翻譯的外國民謠。換句話說,他們的小學課本都附有作者姓名,並不是隨意杜撰的,而收入的作品也是被公認為好的作品,都是大家熟悉的日本名家作品。

日本學生從小學、中學到高中都可以有系統的接觸到現代詩或現代小說,而且接觸層面很廣泛而不分派別。高中,他們叫做高等學校,有一門課「日本文學史」更把小學到高校所接觸的作品理論化。他們有系統地予以分類,然後歸類出自然主義、象徵主義、普羅文學等等,其他像「新感覺」、「超現實」等文學用語也會出現,如果你要考大考,這些都要熟記,所以他們不但接觸實際作品,而且還把它理論化。這種有系統的課程,我們這邊完全缺乏。

日本高校生的這一部《日本文學史》,一半以上就是屬於現代文學,屬於古典文學部分約佔一半。幾乎每個成名作家,不管什麼派別的都會被收入,甚至他們的照片、成名作品某一段或幾行會被摘錄在這文學史中。關於這點,我們這邊的學校幾乎沒有,所以差別很大。」

林亨泰這段話,有一種「他山之石」的比較作用,不知道我們的教育當局,或課程編輯諸公們,是否有看到詩人的呼籲。接近過林亨泰的人,都應該知道他對文學教育的重視,不管私下聊天或公開的聚會、討論,他常會提起這樣的問題。

在一九九五年,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的「第二屆現代詩學術會議」中,林亨泰曾經發表一篇〈關於文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提案〉論文,這篇論文探討創作性教學方法,並以現代詩創作方法來論述,用規則化,以及可學習性的設計,示範現代詩創作技巧,並舉日本「關西文藝教育研究會」的研究成果,來談其實踐效果。這個實踐記錄,以五、六歲的幼兒為對象,讓孩子了解「友情的可貴」,從繪本中選出「朋友」的共同主題所進行的閱讀紀錄,這個方法稱為「連續閱讀」,也就是在連續閱讀三本畫冊後,將其中的主題、思想突顯立體化的一種嘗試。

從林亨泰發表的這篇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文學教育改革的期待,然而,他也提出了對「文學教育」改革的嘗試方法。而對「文學教育」的看法是:希望透過文學作品使孩子學習做人、透過文學作品使學童感受文學之美、透過文藝體驗來令學童了解做為人的尊嚴與自立、透過文藝教育來養成學童正確的社會觀與世界觀。

 


.回 興.新.聞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