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最新消息
  • 【興新聞】《校友》黑夜追「燈籠」 何健鎔螢火蟲之父

【興新聞】《校友》黑夜追「燈籠」 何健鎔螢火蟲之父

更新時間:2006-11-22 08:22:01 / 張貼時間:2006-11-22 08:22:01
興新聞
單位秘書室興新聞
7,486

 

   

【興新聞】


 

《校友》黑夜追「燈籠」 何健鎔螢火蟲之父

發稿.2006/11/22 08:39  祕書室公關組  .

 

 


中時電子報╱陳界良/南投報導 2006-11-21 03:50

「就像瘋子一樣,看到什麼就抓起來、記錄下來。」

傍晚六點多,夕陽下山,多數的民眾正要下班或在回家路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何健鎔則拾起網子、背袋等器具,往山上出發,尋找螢火蟲。十二多年來,從台北到屏東,都有何健鎔的足跡,不僅為台灣螢火蟲研究留下珍貴紀錄,也為他贏得「螢火蟲之父」的美譽。
草叢驚見毒蛇 曾被誤認是賊

近年來,生態旅遊風氣興起,賞螢火蟲成為熱門項目。但除日據時代留下的資料外,國內對螢火蟲的研究甚少。何健鎔早在八十三年就開始投入,至今已出版十五本螢火蟲書籍、發表國內外論文十二篇,堪稱國內螢火蟲權威,也揭露了台灣豐富的螢火蟲生態。

從小就對動植物很有興趣的何健鎔,中興大學昆蟲系畢業後,進入昆蟲研究所,期間以高考第一名進入商檢局工作,但無法忘情昆蟲研究,兩年後選擇回到研究單位特生中心,從事蝴蝶天敵研究,直到台南縣政府委託調查螢火蟲,從此與螢火蟲結下不解之緣。

發現新品種 大場雌光螢驚豔

當時,螢火蟲在國內算是冷門科目,相關書籍與資料相當少,何健鎔帶著助理,三天兩頭往山上鑽,森林、草叢與溪邊四處尋找螢火蟲,有時一整晚抓不到半隻,若突然發現閃閃發亮的小光點,就如獲至寶。

由於棲地受到破壞,螢火蟲大都出現處都人跡罕至、無路可通。何健鎔背著器具、忍受蚊蟲叮咬,摸黑在山林中度過無數夜晚,有時被誤認是半夜偷摘農作物的賊,差點被打。他也時常碰到蛇類,有次發現腳邊有東西在動,一看竟然是條龜殼花,差點嚇破膽。

經十多年來野外調查,何健鎔已發現四十二種。八十八年,何健鎔在高雄縣藤枝山區尋找螢火蟲,找了整晚無所獲,正準備放棄,突然發現地上水灘旁有隻蟲在爬,本能地抓起來一看,竟是台灣新紀錄品種的「大場雌光螢」,讓他振奮不已。

「日本一年只有一個月可看到螢火蟲,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螢火蟲可欣賞。」何健鎔強調,其實台灣除春夏之際出現的紅胸黑翅螢等夏螢外,也有生存在高海拔地區的鋸角雪螢等冬螢可賞。肉食性的螢火蟲位居食物鏈高層,是項環境指標,若低層生物消失,螢火蟲就無法存活。

投入研究外,何健鎔也積極將螢火蟲生態介紹給國人,「黑暗中的小燈籠」是國內第一本通俗性螢火蟲書籍,揭開螢火蟲的神祕面紗。「新竹縣螢火蟲生態導覽」也獲行政院優良出版品獎,來自各界的肯定,為何健鎔注入了黑夜中尋找小燈籠的動力。

 


.回 興.新.聞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