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昆蟲系教授楊正澤破解蟋蟀習性迷思、協助「蟋蟀達人」謝爵安育種有成
張貼.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2008/03/05 09:22 .
2008-03-05/蘋果日報/黃任膺、郭宏任╱連線報導
台灣鬥蟋蟀民俗及研究,揚名國際。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正澤破解蟋蟀習性迷思、協助「蟋蟀達人」謝爵安育種有成,讓台灣蟋蟀「黑龍仔」跨海打敗大陸蟋蟀「蛐蛐」,被「國家地理頻道」拍成紀錄片《黑龍過江》,九日(周日)起陸續在全球一百六十六國播映。楊正澤昨笑說:「研究蟋蟀讓我站上國際舞台,很開心!」
交尾不影響戰鬥力
歷時兩年拍攝的《黑龍過江》,片長四十七分鐘,昨在興大舉辦校園首映會。鑽研昆蟲分類學的楊正澤說,常有人問他鬥蟋蟀問題,激起他研究興趣;後輾轉接觸人稱「安哥」的台南新化蟋蟀達人謝爵安,進而協助蟋蟀師傅改良育種方式、破解迷思,至今二十年。 鬥蟋蟀是盛行於嘉義、台南的傳統民俗。二十二年前起,台南新化每年舉辦鬥蟋蟀大賽,蔚為盛事。楊正澤從中破解很多「迷思」,例如:新化人相信蟋蟀相鬥前交配會「腳軟」;鹽水人卻認為如此會助長氣燄;他實驗則發現「蟋蟀相鬥以技巧取勝,且其交尾時間不到一秒,根本不影響戰鬥力。」他還透過解剖,發現台南人認為戰鬥力較強的「黑龍仔」和較弱的「赤羌仔」原來是同種,並建議師傅引進野生個體強化基因,避免「近親交配」,使體型變小。 前年夏天,謝爵安帶「黑龍仔」到上海與「蛐蛐」對陣,體型嬌小的蛐蛐一出場即倉皇跳走,整個過程都收錄在《黑龍過江》。五十二歲的謝爵安,養了二十二年蟋蟀,滿腹蟋蟀經地指出,鬥蟋蟀靠利齒互咬,頭大、牙厚、身短、後腿長的「虎頭老鼠尾」體型最佳。
蟋蟀達人育10萬隻
謝爵安為培育最好的「戰士」,每隔五日配種一批(兩百五十對),家裡隨時保持飼養十餘萬隻蟋蟀,並讓剛出生一周的小蟋蟀挑戰一個月大的蟋蟀,如果大蟋蟀輸了,整批蟋蟀都要淘汰。
兩岸鬥蟋蟀比一比
註:均為直翅目蟋蟀科,生命周期約一百多天。
資料來源:興大昆蟲系教授楊正澤
.回《 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