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彭漣漪/台北報導 2008-05-05 03:42
全球能源與糧荒問題日益嚴重,宏仁集團與中央大學合辦「能源、糧食、農業與台灣經濟發展研討會」,日前邀集學者專家集思廣益,探討解決之道。
糧食使用與能源使用間的衝突,基因技術將是唯一解決方案,台灣技術已可輸出。台灣水稻基因技術研究領先國際,可以使榖物長得好、長得快,殘渣又能轉製成生質能源,目前中研院技術已可輸出國際
;運用生物技術可將動植物的油脂轉化成生質柴油,中興大學也正與國際能源機構合作。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表示,巴西傳統蔗田每公頃生產一一○噸糖,能產出七五○○公升酒精,但改種基因改造甘蔗,產量變成三倍;生質燃料來源,蔗糖可以製酒精,玉米中的澱粉製酒精,大豆中的脂肪製柴油,以商品價值而言,糖、澱粉最高,農作物中的纖維素最低,但技術上,將纖維素轉做生質燃料最不成熟,卻是台灣最可以著力的地方。
余淑美指出,台灣在水稻基因研究技術方面可說領先國際,全球最大農化公司巴斯夫已跟中研院簽約,請求授權使用水稻基因技術做為實驗,中研院研究出二、三十種水稻基因,可以使水稻稻穗長得多、稻桿長得密等,數十種突變水稻都已種植成功。
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表示,生質柴油不是簡單東西,油來源不同,品質不同,以酵素催化轉做生質柴油的效果也不同,中興大學二十年前就取得美日台相關專利,目前也得到國科會產學技術獎,正和某世界能源機構合作,在彰化設工廠,一年有十萬噸的產能,台灣所有的農產其實不夠一條生產線使用,未來發展必須國際化。
他說,台灣的生質能源策略,是利用生物科技發展最佳生質作物,利用生物技術產油,提高作物抗病害、抗旱能力,增加油含量及品質,油其實是一種二氧化碳,利用基因技術可以改變酵素催化效率,但這不是單一學門可以做,有法律、經濟、化學、生物方面知識。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陳振榮表示,木頭中有九成是糖類,是由碳轉換的化合物,木材中的木質素拌演有如鋼筋角色,讓林木長得直,但要轉製生質燃料時,必須「把鋼筋打掉」,這當中要用大量的水、強酸、強鹼,對環境產生影響,以基因技術改造林木之後,木材中的木質素減少、產紙漿量增加,以一百萬噸漿廠估算,一年獲利及成本節省可達十六至十八億元台幣。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石家興專研沼氣能源技術,曾得到聯合國頒發獎項。他表示,他到台灣幾天來和台灣業界討論台灣沼氣量,發現台灣目前養了七千七百萬頭的豬,如果相關廢棄物有三成可用於轉做能源,一年有一億三千萬立分米的沼氣,可產生一億九千七百萬千瓦的電,台灣一年廚餘加總共可產出四億萬立分米沼氣、五至六億千瓦的電。他認為「科技可以促成新農業,如果掌握上游技術,全球都是你的市場,台灣資源有限,必須朝世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