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1/06/29/旺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在許多人努力下,台灣首次大陸學歷採認甄試將於8月正式啟動。楊景堯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只有開放才有出路,經得起考驗的台灣才能夠走向未來。
教育部已經正式宣布,台灣首次舉辦大陸學歷採認甄試立即啟動,由中興大學主辦,8月報名,9月筆試,10月論文審查。雖然簡章內容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是對於經歷過去近20年許多人的努力才啟動的大陸學歷採認,有其歷史上的意義。
開放教育交流 學習和平共存
首先這是兩岸關係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一條不歸路,是兩岸和平的重要註腳。過去十幾年來,每一個前往大陸就學的台灣學生都是一篇長篇故事,每一個台灣學生默默的求學,其實也是宛如台灣派駐大陸的和平大使。讀書不是壞事,走出台灣不容易,去中國大陸求學更是有他們的堅持與理想。這是令筆者尊敬的地方。
多少年來我們呼籲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因為我們深信唯有開放與高等教育交流,才能夠深植和平的根基。聯合國的宣言之一鼓勵世界要「學習和平共存」(learn how to live t ogether),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中外歷史上多少血腥與生命換來的教訓;在台灣我們看到「黃埔軍魂」會掉眼淚,兩岸交流後看到大陸電影《集結號》也會掉眼淚。用戰爭來解決問題是最原始的手段,兩岸應該尋找新的途徑。
歷史告訴我們,文化與教育是民族命脈的根本;奈伊說「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沒有人相信有一天它會滅亡」;蘇東坡在7、800年之後長江的赤壁,也不禁慨嘆當年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台灣今天如何去面對兩岸高等教育交流,都會寫在未來的史書裡。
大陸求學者 卓越貢獻長存
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毫無退縮的空間,也沒有逃避的道理。論經濟與軍事力量,兩岸差距懸殊;論文化與教育,筆者是有相當的自信。自信的不是「勝負」的零和競爭,自信的是文化的融合力量,就像1949年從大陸到台灣的老榮民,他們帶來許多中華文化與生活方式,經過60年來的磨合,還是住在台灣比較習慣。更早的台灣,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許多文化,也都成為台灣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將兩岸帶上和平之路最具體的方式就是文化與教育的交流,而且是毫無避諱的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摩擦。馬總統在促進兩岸和平的歷史定位上是無可取代的,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台就學的承諾是明確的,執行層面雖然跌跌撞撞,但是筆者仍然要為這個政策喝采,台灣的高等教育只有開放才有出路;兩岸高等教育只有開放,經得起考驗的台灣才能夠走向未來。十幾年來前往大陸求學的台灣和平天使,也許你們的學歷不被採認,但是你們的貢獻不應該被忘記,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