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後格達費時代 重建利比亞變數待克服

【媒體報導】後格達費時代 重建利比亞變數待克服

更新時間:2011-09-14 10:42:31 / 張貼時間:2011-09-14 09:04:2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青年日報
5,056

 

   

 【興新聞】


 

後格達費時代 重建利比亞變數待克服

張貼.2011/09/14 08:55:5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1/09/13/青年日報

蔡東杰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去年底中東「茉莉花革命」浪潮爆發後,今年初陸續推倒突尼西亞總統班阿里(在位二十三年)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位三十年)這兩位長期執政的威權強人,一九六九年發動政變奪權迄今長達四十二年的利比亞軍事獨裁者格達費,似乎也正面臨著幾近窮途末路的嚴酷挑戰。在反抗軍二月宣布成立過渡政府後,國際援助便源源不絕地湧入;儘管成員背景複雜不易整合,反抗勢力一度陷入原地踏步的窘境,但在北約組織不斷發動空襲掩護下,終於也在八月底攻入該國首都的黎波里。雖然尚未捕獲格達費本人,這個堪稱在伊斯蘭世界中屹立最久的獨裁政權,仍幾乎已被劃上句點。值得注意的是,利比亞由於擁有豐富石油資源蘊藏,一度堪稱富甲非洲,在一九八八年洛克比事件後,雖遭受國際長期經濟制裁,但在聯合國於一九九九年停止前述制裁後,加上近年來國際油價高速飆漲的激勵,其國內生產總值在去年已達七百四十三億美元之譜,人均所得也超過一萬一千美元。表面上看來,政治動盪似乎很難發生在經濟前景穩健樂觀的利比亞身上,但主要來自原油出口的經濟收益,無法有效地被分配至國內社會各階層中,終於埋下後續一連串衝突的誘因。

原油利益提供列強介入誘因

正如前述,導致今日格達費政權眾叛親離困局的導火線,固然主要來自國內所得分配不均所導致的「相對剝奪感」,但北約在過去半年以來所提供的空中轟炸掩護,不能不說是利比亞政局變化最關鍵的因素。問題是,北約如此積極介入利比亞問題的原因究竟為何?

根據美國政府研究資料顯示,利比亞石油蘊藏量是全非洲目前已知最大,每日約可生產一百八十萬桶原油,同時是全球第十二大石油輸出國。眾所周知,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主要工業國家(歐洲與北美)本已債務危機頻傳,紛紛籠罩在經濟可能長期衰退的陰影下,自今年初起愈演愈烈的中東與北非政局動亂情勢,更使國際油價隨之水漲船高,打擊前述國家的經濟復甦前景;更甚者,由於利比亞原油出口有將近八成左右輸往西歐地區,據此,如何恢復並重建該國原油出口即成為歐洲最關切的焦點,事實上,即使利比亞內戰尚未真正落幕,各國競逐該國油源的爭奪戰早已暗中開打,尤其是北約盟國,更想藉此確保各自的能源集團在這場角力中取得有利位置。例如法國總統沙柯吉便於八月二十二日邀請反抗軍「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前來磋商,其中,石油議題自然是聚焦所在,至於能否建立一個親北約的新政府,讓西方更容易在利比亞開拓新油源,顯然更是幾個主要國家介入這場紛爭的關切重點。

空襲及輿論戰帶來雙重戰略壓力

進一步來說,為求落實前述政策目標,西方無可避免地必須採取若干軍事行動。為此,美國首先在三月十七日主導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一九七三號決議案,授權「有關國家可以單獨或者透過區域組織及其他安排,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及其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接著,美、法、英、加拿大和義大利又在十九日決定發起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協助執行前述安理會決議,但因美國此際正積極解決從阿富汗撤軍事宜,於是北約組織乃自三月三十一日起,正式從美國手中接管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指揮權,並將代號改為「聯合保護者」,目標包括貫徹武器禁運、設立禁航區與保護平民區等等。 當然,北約選擇性的「以暴制暴」手段既充滿爭議(例如同樣發生類似抗爭活動的敘利亞與葉門等,便暫時得不到北約關愛的眼神,至於趁亂不斷轟炸加薩走廊的以色列,也幾乎沒有國家發出譴責聲音),其戰略目標更是有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如澳大利亞在一九九○年代支持東帝汶獨立建國一般,著眼點都是石油利益),為避免不小心引火燒身,西方也很自然地運用其全球媒體影響力,一方面引導式地將焦點放在「民主抗爭」與「獨裁政體垮臺」上,甚至更不斷放出假消息(尤其關於格達費家族及其親信人員動向),試圖瓦解人民對於執政者的支持度。換句話說,正因同時失去了對於制空權與媒體發言權的主導性,終於導致利比亞局勢一夕逆轉。

大國角力與反抗勢力整合乃未來關鍵

儘管舊日強人依然行蹤成謎,「後格達費」時代的來臨似乎已成定局。至於在利比亞局勢的後續發展方面,關鍵主要有二:首先是各主要國家的利益競逐。以中國大陸為例,它雖在反抗軍攻入首都後宣稱「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在利比亞未來重建中發揮積極作用」,但自爆發內戰至今,中共從未表態支持反抗軍,甚至所謂「金磚四國」(中國大陸、俄羅斯、巴西、印度)更在一九七三號決議案表決時聯合投下棄權票,抗衡西方之態勢相當明顯;其次,即使在北約盟國內部,例如德國便在前述投票過程中成為第五個棄權的國家,決議通過後也重申不會出兵的立場,而二○○九年才重新申請加入北約行動的法國,在此次行動中過度積極也頗引人側目,至於美國則因「有心無力」,未來政策走向亦顯得十分曖昧模糊。總而言之,一方面西方國家存在若干內部矛盾,另方面中共等又因為缺乏介入能力,暫時只能扮演旁觀者角色,這些都讓大國角力前途未卜,也替利比亞局勢埋下眾多不確定變數。 不過,影響更為直接的第二個關鍵因素,還是反抗陣營整合問題。一般認為,反對派最大挑戰來自其缺乏有效明確之指揮系統,且利比亞的分裂勢力、族裔與部族分歧也使籌組過渡政府顯得困難重重。即使聯合國宣布提供十五億美元金援為臨時政權「助威」,但半年來的內戰紛擾已造成五十萬人流離失所,面對當前經濟動盪、通訊網絡損壞與官僚體系癱瘓的殘局,一旦因權力出現真空而無法維持公共秩序,不僅可能讓利比亞步上伊拉克後塵而長期陷入動亂當中,假使臨時政府內訌導致政權移轉歸於失敗,由於利比亞畢竟不比伊拉克,缺乏西方派遣地面部隊協助維持秩序,這也使依舊下落不明的格達費,存在重新復辟的一線生機。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