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三少四壯集》鐵道文化館的小市集 農夫市集不只是購買安全食物的地方,還是跟土地對話的平台

【媒體報導】《三少四壯集》鐵道文化館的小市集 農夫市集不只是購買安全食物的地方,還是跟土地對話的平台

更新時間:2011-12-05 09:59:59 / 張貼時間:2011-12-05 09:55:3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9,646

 

   

   【興新聞】


 

《三少四壯集》鐵道文化館的小市集 農夫市集不只是購買安全食物的地方,還是跟土地對話的平台

張貼.2011/12/05 09:53:20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1-12-04/中國時報/劉克襄

西海岸各地如今都有類似的農夫市集,那是台灣最精彩、質樸的民間力量。

東海岸缺乏大型市鎮下,花蓮市匯聚了周遭鄉野生活買賣的貨物和人潮,在市區各個角落形成大小市集,密度之高不下於西海岸大城。以阿美族販售野菜老婦為主的個體戶,則散落其間。

我觀察她們的動線,發現一個如常的情景。早上她們分散在不同的市場,黃昏時,來不及兜售的食材,便集中到吉安黃昏市場,觀光客才有一島嶼異文化的市集體驗。

因為好奇地方市集如何形成,最近又注意到,另一個別致現象。位於市區東邊,臨海的鐵道文化館,最近也注入了新的內涵。原本,它只是利用舊時鐵道廠房和文物,重新整治為新園區。館內規模新穎,擺設不少東部鐵道文物。此地離花蓮三角熱鬧商區不遠,但初時還是少有人前往。整個環境常處於靜寂,一如園區內的山龍眼和樟樹,垂老而孤單地佇立。

去年暑夏,園區內更有一小小變化。到了周末,一些當地友善耕作的小農進駐,成立「好事集」,固定在此擺攤設位。花蓮的自耕農素來蓬勃,不少當地人或者厭惡都會生活的上班族,都在此從事理想性的農耕。有回特別前往觀察,只見八九攤位,一半都是早年走訪花蓮時,已經有個別接觸的小農,比如阿寶姐姐、泥巴咖啡都是裡面的成員。我因熟稔他們的生活信念,看到這個花蓮最早的農夫市集成立並不覺得意外。鐵道文化館的空間挪移出來也是個時機,把兩個看似無關的新興產業,做了有機的聯結。

那天走訪時,前來購物的人群並不多,顯見知名度尚未打開。若以花蓮穩定的軍公教人口,這個小市集應該還可以有成長的機會。農夫市集在西海岸諸多地方行之有年,經營者多有心得,知道如何注入內涵,更知道購買的客源,以及如何實踐自己的信念。此地才剛開始,不少事情仍在摸索。交流間,我即感受,有些小農仍在掙扎,是否值得耗費一天的時間在此。他們會出現,多半基於理想的宣揚。

一個小農市集的出現背後,都有一個重要的推動者。我最喜歡跟這一主要推手聊天,聆聽他的生活環境態度。台中大肚山合樸市集,在陳孟凱的熱情下精彩催生,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亦在董時叡的主持下,受到國外環保和農業單位的肯定。台北二四八在楊儒門召集下,晚近亦起勁地開展。我都跟他們切磋過,大家都有不同的學習感觸。

我會使用「學習」這個字眼,因為農夫市集不只是購買安全食物的地方,還是跟土地對話的平台。西海岸各地如今都有類似的農夫市集,那是台灣最精彩、質樸的民間力量。我雖未見過好事集的推動者,相信也是滿懷生活理想主義的人。

相對於西海岸的農民市集,好事集的出現讓人更加期待。假如它在一個偏遠小城定期運作,意義將遠大於在台北的出現。花蓮絕無台北的龐大人口和購買力。但它若能長時穩定地經營,那意義是不凡的。一則小農的東西不需要運到西海岸,真正落實食物里程和在地的品質。二來,花蓮產業將有更徹底的改變,不再只考量觀光特產,而是來自更多的蔬果農作。

進言之,它若小有成績,更會帶動其它鄉鎮出現類似的良好市集。那將不只是市場內涵型態的改變,而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都有可能再度回到農業時代的質樸,而非經過商業體系層層剝削後的產銷內涵。

後來我到花蓮旅行,周末時都會繞過三角商圈,抽空去拜訪,看看好事集是否仍活絡,也祈禱著它的繼續存在。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