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承擔地球村公民的環保責任 台灣森林應合理利用

【媒體報導】承擔地球村公民的環保責任 台灣森林應合理利用

更新時間:2011-12-13 08:55:21 / 張貼時間:2011-12-13 08:54:3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6,316

 

   

   【興新聞】


 

承擔地球村公民的環保責任 台灣森林應合理利用

張貼.2011/12/13 08:49:5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1.12.13/聯合報/AA1版/財經‧教育

國台灣首見的森林認證產品展將於16~18日在台北舉行,受邀演講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森林認證在台灣是陌生的議題,「因為台灣幾乎沒有林業」,但面對劇烈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當務之急是做好氣候變遷的調適準備,而「台灣的森林不能在調適中缺席」。

謝英士說,國際上永續森林認證制度推廣已久,它建立認證系統,讓林地永續經營,消費者採購紙和木製品也有「綠色消費」的辨認依據。

不過他發現,台灣的紙漿和木材幾乎百分百進口,原料的自給率非常低,導致國人所用的紙和木製品有高比率的碳足跡,對減碳很不利。究其原因,林務單位心態長期保守,深怕開放人工森林循環利用招致環保界的攻擊。

他認為,森林應合理利用,台灣才能承擔地球村公民的環保責任,但開放的比例和經營管理作法應審慎研究。

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王升陽也形容台灣從開發中國家進口木材紙漿資源,自己有林地卻完全不生產,形同資源掠奪的「帝國主義」,既不環保也不道德。

他主張,台灣在林、漿的自主料源至少達20%,才符合地球公民責任。

王升陽表示,林務單位之所以遲不開放人工森林、進而發展森林認證系統,原因出在早年森林開發者素行不良,官方與業者缺乏互信,加上台灣水土保持亂象導致災害頻仍,「一說到要利用森林,形同罪大惡極」。

王升陽認為,原始林應保持原貌,不得開發,但一些坡度較緩的林地,以及早年種植至少數十萬公頃的人工林,應該讓它們更新演替,才能發揮森林固碳效果,同時提高台灣紙漿與木材的自給料源,「才是進步、負責任的林業政策」。

APP亞洲漿紙台灣區永續長楊年蓉表示,APP在印尼與中國的成功營林經驗可供台灣借鏡,一味保守山林而不適當復育循環,當樹木高齡化,不僅固碳效果遞減,地震、豪雨來臨,倒木與死樹反而擴大災害數十倍。

更何況,5~6年熟成的人工林在快速成長過程中的吸碳效果,遠遠大過成熟老樹,但林地利用須有周全規劃,包含造林地域、土壤、氣候、樹種與市場供需等條件,都是APP可交流分享的課題。

另外,印尼約有3千萬人活在貧窮線下,6成人口靠林業維生,由於參與APP造林,生計得以改善,盜伐少了,也兼顧環境生態。

楊年蓉說,台灣有發展林業的絕佳軟實力,目前APP幾乎8成的主要幹部皆是台灣人,他們不但有「台灣牛」的工作態度與精神,教育體系的專業養成也令人激賞,這也是APP看好台灣紙市場的成長空間,並把台灣當成布局全球供應鏈調節的絕佳樞紐位置的策略考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