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伊斯蘭勢力擴張 埃及局勢添變數

【媒體報導】伊斯蘭勢力擴張 埃及局勢添變數

更新時間:2011-12-29 10:10:10 / 張貼時間:2011-12-29 09:24:0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青年日報
5,901

 

   

    【興新聞】


 

伊斯蘭勢力擴張 埃及局勢添變數

張貼.2011/12/20 08:39:0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1.12.29/青年日報

◎ 蔡東杰(作者為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所長

隨著突尼西亞強人班阿里總統今年初在反對民意浪潮下被迫辭職下臺,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長期以來作為阿拉伯世界主要領導國家的埃及,也同樣爆發大規模示威,致擔任總統長達三十年的穆巴拉克倉卒交出政權。或許正因突尼西亞與埃及這兩場民主運動神速收到成效,「茉莉花革命」之名不脛而走,影響所及,包括葉門、約旦、巴林、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與敘利亞等中東伊斯蘭國家紛起響應。從某個角度看來,這波行動固然為起自一九八○年代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填補了最後一塊地緣拼圖,但更重要的是後續發展。

在革命帶來「非常的破壞」後,能否在政治體制方面落實「非常的建設」,才是真正關鍵所在;如同許多觀察家在埃及革命成功初期指出:「靠武裝部隊趕走穆巴拉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武裝部隊是否允許一場徹頭徹尾的革命」。正由於埃及軍方的態度不僅可左右革命最終成敗,在前總統遭罷黜後成立的「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也是埃及轉型邁向文人統治的指標。

埃及首度選舉 檢測民主化指標

根據前述委員會在九月批准的新選舉辦法,埃及國會下議院(正式名稱為人民議會)席次由原來的五百一十八席小幅縮減為五百零八席,其中四百九十八席將經由人民直接票選產生,另外十席則由執政的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任命,目的顯然在保障軍方的「最基本權益」;其次,在開放民選的四百九十八席當中,三分之二由政黨比例代表制選出,只有三分之一開放給獨立參選人,這也反映了必要的「政治分贓」過程。選舉預計分成三階段進行,分別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十四日及明(二○一二)年一月三日舉辦,最終選舉結果將於明年一月中公布。

在這次自一九八○年以來首度舉辦的全國大選中,埃及約有五千萬名合格選民,有超過六千名候選人角逐總數為一六六席的獨立席次,當選率約僅百分之二,競爭可謂相當激烈。新國會的主要工作是選出「百人制憲大會」負責起草憲法,新草案則提交公民投票表決。

儘管甫結束的第一階段國會選舉投票率僅約百分之六十二,但已高於選務官員原本預期。因此,一般認為,透過此次選舉,埃及的政治權力將由原來的強人與軍方手中,分散給革命後崛起的各股勢力,至於國會則將成為新的政治較勁舞臺,屆時各政黨或政黨聯盟之間的合縱連橫,勢將成為影響下一步發展的變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民眾(尤其是參與網路串聯的年輕族群)對國會的未來表現並沒有過多期待,伊斯蘭草根團體「四月六日組織」於網路上號召民眾十一月十八日上街頭抗議,要求軍政府還政於民,並在十一月二十五日於已成為聖地的「解放廣場」上演百萬人示威,質疑軍方操弄第一階段選情,強烈要求大選應該延後投票。雖然埃及街頭暴力衝突、示威活動和各派領袖僵局為第一階段大選蒙上陰影,但軍事領袖譚他威仍敦促選民踴躍投票,埃及隨處可見排隊投票的人潮,顯見民眾投票還算積極。

伊斯蘭勢力在北非普遍崛起

儘管在這場反抗穆巴拉克的革命浪潮中,美國表現積極支持的態度,希望藉此將民主觀念植入久攻不下的伊斯蘭世界,甚至化解「文明衝突」的戰略威脅,但風險在於,部分極端勢力也可能在政治動盪當中趁勢崛起。事實也似乎如此;例如在「茉莉花革命」爆發將屆一年之際,突尼西亞率先在十月份舉行革命後首度國會大選,非但投票率超過九成,獲勝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黨(Islamist Ennahda)將負責組閣的任務。其次,儘管未曾爆發革命,摩洛哥國王仍「預防性」地施行憲法改革,並於十一月二十六日成為所謂「阿拉伯之春」濫觴以來,第二個舉行選舉的北非國家,溫和派伊斯蘭正義發展黨(Islamist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更成功晉升為國會最大政黨。至於在革命成功後,由穆斯林兄弟會在六月份正式登記運作的自由正義黨(Freedom and Justice Party),也成為埃及首輪國會選戰中的最大贏家,雖然僅獲得約三成六的選票,但若是加上另一個立場強硬的薩非派光明黨(Salafists Al-Nur)二成四選票,伊斯蘭勢力不啻囊括了六成支持度。

另值得觀察的是,近期在突尼西亞、摩洛哥與埃及接連獲勝的伊斯蘭勢力,基本上都屬溫和派,畢竟他們都主張在伊斯蘭律法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因此與西方民主價值未必完全相容。更甚者,長期以來,穆斯林兄弟會對以色列的抨擊向來不假辭色,後者不但被視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實體」,更被形容是一個「種族主義、擴張主義且具侵略性的實體」,據此,「兄弟會」不但認為家園被占領的人,有權利用各種方式來進行抵抗,巴勒斯坦的哈瑪斯組織也奉穆斯林兄弟會為精神領袖。雖然該組織領袖表面上並不反對與美國交往,但前述對以巴關係的基本立場,不免也有觸及美國中東政策敏感神經的嫌疑,為「民主」為名的普遍革命風潮背後,埋下不確定的地緣政治變數。

軍方與伊斯蘭勢力之微妙互動

實際上,經濟危機與社會紛亂正由埃及革命成功光鮮亮麗的身影後,逐步浮現出來。相較於自二○○六年迄今,埃及連續蟬聯非洲地區外國直接投資額第一名寶座的表現,但目前其經濟已急轉直下,登上國際新聞版面的重點更被經常上演的動亂場面取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埃及今年的經濟成長最多只有百分之一,與去年百分之五的紀錄相比,顯然差距甚遠。正是在此種負面悲觀的背景下,一方面憤怒的失業民眾不斷在街頭盤旋不去;自革命以來,一條由西奈半島輸往以色列的天然氣管線也陸續發生至少六次蓄意爆炸事件,這些都充分透露出社會不安的訊息。

從某個角度看來,軍方當然是恢復秩序的關鍵,但他們顯然力有未逮,或許這也是所謂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最終同意進行大選的緣故;但為了保障其既得利益,在以穆斯林兄弟會為首的伊斯蘭勢力和世俗派政黨的角力中,埃及軍方也選邊站地呼應穆斯林兄弟會的穩定主張,而這也讓雙方關係看似非常密切。

不過,在伊斯蘭勢力贏得大選後,國會無疑成為其最新且更加鞏固的正當性來源;例如埃及伊斯蘭遜尼派大教長便數度發表支持抗議群眾的言論。由於第二階段投票結果尚未出爐,還有明年一月初最後一個階段的選舉也尚待完成,屆時軍方與伊斯蘭勢力的新一輪互動,勢必將引發各方觀察家密切關注。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