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星期專訪》ECFA週年 吳明敏:整體農產貿易逆差惡化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

【媒體報導】《星期專訪》ECFA週年 吳明敏:整體農產貿易逆差惡化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

更新時間:2012-01-02 17:00:34 / 張貼時間:2012-01-02 09:37:4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6,154

 

   

    【興新聞】


 

《星期專訪》ECFA週年 吳明敏:整體農產貿易逆差惡化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 

張貼.2011/12/20 08:39:0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2-01-02/自由時報/鄒景雯/專訪

ECFA實施降稅已滿一年,具體成效究竟如何?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指出,ECFA執行之後,整體農產貿易逆差惡化,今年農產貿易逆差預估會超過百億美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台灣農民所得逐漸被中國拉平。姑且不談國家主權議題,單就由於自由化導致台灣農民的競爭力弱化,由於自由化而衍生所得更不公平分配,由於自由化而導致台灣被掏空,多數人民買不起想要的產品,最後的盈餘卻流向少數人口袋,這樣的經濟架構、這樣的資源分配模式,哪有幸福可言。

對中逆差縮小 政治因素使然

記者問:最近馬總統在台中造勢場合,對著農漁業系統支持者表示,去年農家平均所得突破百萬元,數據比以往還多…,簽訂ECFA至今,台灣對大陸農產品貿易逆差已從二○○七年的二.八億美元,減少到去年的一.三億美元,預計今年貿易逆差仍會持續減少。真是這樣嗎?

吳明敏:事實上,根據官方資料,二○一○年每戶農家平均所得僅八八.四萬元;ECFA去年一月一日才開始執行,馬總統上述談話採用二○○七年和去年的數據,張冠李戴根本是混淆視聽;整體(含中國在內)農產貿易逆差嚴重惡化,馬總統卻一直隱匿不談。

二○○七至二○一○年,整體農產貿易逆差增加十七.五億美元,其中,二○○七年逆差七十.二億美元,二○一○年逆差八十七.七億美元。執行ECFA之後,去年一至十一月,農產貿易逆差更高達九十二.八億美元,已經大於前年全年逆差八十七.七億美元的水準,今年農產貿易逆差預估會超過百億美元。

試想,如果台灣對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在減少中,為什麼對全球(含中國在內)的貿易逆差卻不斷增加。答案是,只要不自我欺騙,都會很清楚。那就是:對中國農產貿易逆差縮小,是政治因素使然,人為政策刻意「讓利」、「作多」,收放由人。

馬政府上台後,農產貿易國際行銷預算,絕大部分集中於中國市場的開拓,中方的「政治性採購(買方來台行程,皆由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陪同)」也頻繁配合,因此,相對於整體農產貿易逆差的惡化,對中國農產貿易逆差有一些改善是事實。然而,令人憂心的是,ECFA去年一月開始執行,比較去年一至十一月和二○一○年同期資料,對中國農產貿易逆差反而增加二十.八百萬美元,對所有國家(含中國在內)逆差更是增加十四.三億美元,執行ECFA後的十一個月,對中國和所有國家(含中國在內)的農產貿易逆差均明顯惡化。馬總統一再強調ECFA的好處,只拿石斑魚、秋刀魚和文心蘭(去年一至十月只有五萬三千美元)等少數個案,或以百分比,大肆向國人宣導,對進口增加更多、貿易逆差惡化的實情,完全迴避不談。這種「報喜不報憂」,不願面對事實全貌的作為,實在令人遺憾。

農產品大三通 銷中金額反降

問:這三年多來,類似承諾與實際有差距的例證還有哪些?

吳:二○○八年十一月,為了大三通,馬總統曾經告訴國人「台灣農漁畜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每年有新台幣五十至一百億元的商機」,「農民收益會增加十%至十五%」。但事實上,二○○八年,農產品銷往中國四三六.五百萬美元,大三通後的隔年(二○○九年)為三六四.一百萬美元,反而減少七十二.四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十二億元);前年(二○一○年)五三○.六百萬美元,較之二○○八年增加九十四.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十八億元)。每戶農家所得,二○○八年為九一七七○五元,大三通後的隔年和前年,分別減為八七二六六八元、八八四五四七元。

同時,馬英九總統迴避:運輸時間縮短、運輸成本和損耗減少、新鮮直銷,也有助於中國農產品銷售來台;他也不提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低於台灣的實情。

台灣不再是「水果王國」,貿易逆差超過百億元

馬總統也經常告訴國人「我會幫忙出賣台灣水果」,一再以二○一○年水果銷往中國的量值,跟二○○七年做比較,說成長三倍及四倍,這是蒙混真正的實情。對中國的生鮮冷藏水果貿易,我國一直是逆差,二○○七︱二○一○年,對中國的逆差的確逐年縮小;但是,就世界整體(含中國在內)而言,生鮮冷藏水果貿易逆差卻是大幅擴大,二○○七︱二○一○年逆差增加十六.二億台幣。

二○一○年台灣進口生鮮冷藏水果一二○億台幣,以兩成管銷成本推算,於零售市場,國人每年約花費一五○億新台幣購買進口的生鮮冷藏水果,二○一○年生鮮冷藏水果貿易逆差已經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原本二○○七︱二○一○年對中國生鮮冷藏水果貿易逆差已呈縮小趨勢,執行ECFA後的十一個月,對中國的生鮮冷藏水果貿易逆差不降反增。尤其對中國生鮮冷藏水果的出口值,去年一至十一月比前年同期間反而減少,更是嚴重警訊。

假若農業的優良品種等資源持續西進、國產和進口來台的中國農產品未能有清楚的市場區隔,未來,我國和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非常可能由於ECFA的執行而逐漸擴大。上次總統大選,馬總統曾經承諾「農產品包裝明確標示進口國」,執行成果可說毫無績效。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來台農產品,在國內市場和國產農產品一直混淆不清。

歷次國共論壇和江陳會,有關農業「協議」的簽署及其執行,均由國共高層定調和主導,從未經立法院充分討論,加上許多二○○八年選前馬總統的農業施政承諾跳票,以致農產品的市場機會被弱化、糧食自給率的成長空間被限縮、農家所得的提高欲振乏力。

台灣技術失血 國際市場盡失

從二○○五年國共推動「水果輸中熱」迄今,兩岸交流的結果,台灣優良的農漁品種、技術和資金,單邊輸血式的流向中國,並助其台灣農民創業園等之創設,若能因此而協助其解決「三農問題」,達到兩岸雙贏,相信是多數國人所樂見。問題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中國農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大量取代台灣農民的機會。例如,二○一○年台灣農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占有率僅剩一.四九%,中國是台灣的八.八倍;在美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更是僅剩○.三九%,中國是台灣的十四.九倍。

台灣農民所得 漸被中國拉平

問:對於當前發展模式的偏差,你的建議是?

吳:農業(Agriculture)是合併「土地(Agri)和文化(Culture)」兩字而成,將「土地和文化」視為農業政策的核心價值,投資台灣農村、投資在地經濟、正視社會正義,台灣農民才有機會得見曙光。

最近總統候選人辯論中,「幸福的定義」一再被提起。我以為一個簡單的定義是:「幸福是人民可以享受到他們所想要的產品,而這些產品不一定在台灣生產。」這是推動WTO和ECFA的主要理由。但是,姑且不談國家主權議題,單就由於自由化導致台灣農民的競爭力弱化,由於自由化而衍生所得更不公平分配,由於自由化而導致台灣被掏空,多數人民買不起想要的產品,最後的盈餘卻流向少數人口袋,這樣的經濟架構、這樣的資源分配模式,哪有幸福可言。

去年十一月,在桃園開南大學舉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科技與經濟論壇」,福州大學趙?非、郭丹丹發表「海峽兩岸農業貿易與農民收入趨同關係分析」指出,根據實證結果,「大陸…農產品價格便宜,…兩岸農民收入逐步實現趨同。」這個結果,證明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作用在兩岸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關係。

這些年來有些畫面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那是在「土地正義」的街頭抗議活動現場,幾位站立風中,阿公阿媽臉上的「驚懼淚痕」。台灣的農民向來素樸認命,對生命的最大渴求不過僅有「平安是福」,只有在飽受欺凌才會挺身而出。

馬總統執政以來,農產貿易、糧食自給率和農家所得等重要農業政策績效指標愈見不堪,執政團隊連最基本的「進口產品標示原產地」,都無執行力,只會畫大餅式的、甚至似是而非的文宣一再矇騙,難怪農民看不見光明的生路。

然而,再怎樣從「發財致富」退讓到「只求溫飽」,雙腳跟泥土的連結是農人的本質,這份「在自己土地上耕作」的想望是萬萬不能被剝奪的,因為一旦被剝奪,便要失去自我認同依據而淪為漂浮生命了。

當主政者一邊用人民的驚懼來換取表面經濟數據,一邊卻發送平安符,這是怎樣的心態?用孔子的說法,只有兩個字,是謂「不仁」。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