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 內外交迫 敘利亞未來繫於強權角力

【媒體報導】 內外交迫 敘利亞未來繫於強權角力

更新時間:2012-02-21 09:26:39 / 張貼時間:2012-02-21 08:47:5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青年日報
4,049
   

   【興新聞】


 

內外交迫 敘利亞未來繫於強權角力

張貼. 2012/02/21 08:43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2/02/21/青年日報

蔡東杰(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自從突尼西亞在二○一○年十二月開啟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革命運動的大門,不到一個月內便終結了一個長期獨裁政權後,此一民主轉型範例,即重塑了中東的政治情勢。不僅埃及和利比亞兩國強人,先後被迫下臺或遭擊斃,當前葉門與敘利亞的內部動盪,亦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可能性。事實上,在老阿塞德(Hafez al-Assad)於一九七一年透過政變取得政權後,敘利亞很快地便取代埃及,成為中東地區反以色列與復興阿拉伯文化的急先鋒,二○○四年更登上「邪惡軸心」的行列,與古巴、利比亞、伊朗、伊拉克和北韓同為美國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少數統治埋下政治動亂根源

在前述外部壓力下,即便小阿塞德(Bashar al-Assad)二○○○年繼任總統後,曾承諾要建立一個更現代化的民主國家,並試圖推動一度被稱為「大馬士革之春」的改革計畫,但因阿塞德家族本身,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旁支的阿拉維教派(Alawite),已經是什葉派內部的少數,再加上在敘利亞的穆斯林人口中,遜尼派又佔了七成以上,其「少數統治」劣勢明顯可見,高度不安全感終究澆熄了改革的可能性。為鞏固自身權力,小阿塞德一方面讓其弟馬赫爾統率該國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和第四裝甲師),他的姊夫則出任副參謀總長,以至於在敘利亞人民於二○一一年三月響應發動民主抗爭運動後,隨即遭到政府當局進行血腥鎮壓,似可視為家天下的必然結果。

阿拉伯勢力採取消極觀望態度

值得住意的是,儘管國際主流媒體多半將關注焦點放在敘利亞政府屠殺無辜人民的行動上,但此一動亂的真正根源,其實來自少數統治導致利益分配不均衍生的「相對剝奪感」;換句話說,位居多數的反對派(自稱「敘利亞自由軍」)希望利用這場普遍性民主運動奪權以致爆發的「準內戰」,才是產生大量傷亡的主因。

由於總部設在土耳其邊境(甚至受到土國與北約的支援),再加上「自由軍官運動」於去年七月加入陣營,叛軍一度聲勢大振;儘管如此,自由軍內部又分成為南北兩支,北派活動於前述土耳其邊界,南派則主要在黎巴嫩邊境山谷,且各有一個臨時軍事委員會,甚至受西方與阿拉伯國家聯盟支持的「敘利亞全國委員會」(去年八月成立)還曾經與其保持距離;儘管為了凝聚共識,各派反抗軍終於在今年初共組一個「高級革命委員會」,但它與前述全國委員會之間的關係依舊曖昧不清。

或許正因敘利亞反對勢力缺乏共識,也影響了外部的支持力道。例如阿拉伯國家聯盟(AU)雖曾試圖介入,在去年十一月與阿塞德政府簽署了一項和平協議,並派出共同觀察團以監督協議的執行,甚至在敘利亞國內情勢愈演愈烈之際,再度於今年一月透過外長會議,公開要求小阿塞德總統將權力移交給副總統,成立全國團結政府,為提前舉行國會與總統選舉做準備;但最終除了中止並撤回觀察團之外,阿盟並無真正積極之作為。

西方勢力希望乘勝追擊

儘管從經濟角度看來,由於美國與歐洲依舊處於金融風暴圈,此時或許並不宜過度介入前途未卜的動盪事件,但在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等國紛紛傳出革命「捷報」,葉門的政權轉移似乎也只差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是否要順水推舟,進一步拿下敘利亞這個保守碉堡,將西方民主價值深植入久攻不下的伊斯蘭世界,似乎也是個充滿吸引力的戰略誘惑。更何況,中東問題絕不僅僅涉及政治利益而已,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原油輸出區域,能否全面控制此一戰略資源,對恢復西方經濟生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粗估因內部動亂已帶來超過六千人以上死亡的「正當性」支持下,以英美為首的國家在本月三日就終止敘利亞總統對示威者流血鎮壓和促進政權和平過渡之目標,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了一項決議草案;儘管在十五個理事國中,有十三個投下贊成票,但因俄羅斯與中共動用否決權,草案最終並未獲得通過。儘管如此,正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所言,「我們要在聯合國之外加倍努力」,英法兩國也正試圖籌組一個名為「敘利亞之友」的非正式組織,這些都顯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不屈不撓地準備繞開聯合國,另闢蹊徑解決敘利亞問題,阻止阿塞德繼續屠殺百姓。

為強化對敘國的外交壓力,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等,都關閉駐敘利亞使館或宣布召回大使;歐洲聯盟(EU)也針對敘利亞,先後通過了超過十次的制裁行動,目前已有約兩百餘名個人(主要是敘利亞高級官員與將領)及公司遭到凍結財產與實施旅遊禁令等措施。

俄「中」態度仍是關鍵所在

然而,在聯合國投下否決票的俄羅斯與中共,仍是敘利亞問題後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國際戰略研究專家指出,以發生動盪前的二○○九與二○一○年為例,俄羅斯每年賣給敘利亞的軍火總值,便達到一億六千萬美元以上,雙方國防工業合約總值,更超過四十億美元,這對經濟發展依舊不穩定的俄羅斯而言,無疑是一大挹注。

更甚者,俄羅斯不僅在敘利亞租用了托土斯港(Tartus)作為海軍基地,這也是俄國通往地中海的唯一據點,為確保此一戰略利益,俄羅斯也在西方對敘利亞施壓的高峰,在今年一月派出一個由航空母艦率領的海軍艦隊,抵達前述港口,宣示鞏固雙方邦誼。

至於在中共方面,儘管在敘利亞的利益並不明顯,一方面由於堅持「不容武力干預內政」的宣示性原則,其次是考慮到近年來與俄羅斯的緊密戰略連動關係,更重要的是,俄「中」都不希望重蹈解決利比亞問題的覆轍,亦即由於表態消極,最終喪失在該國的大量利益。

儘管如此,英國皇家國防聯合研究所仍指出,一旦敘利亞政府無法抵禦來自西方與國內壓力,且俄羅斯又想維持其影響力,透過「精心安排」來終結阿塞德政權並扶植新代理人,或許也是個選項,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同樣認為,俄羅斯可能鼓勵敘利亞政權改革或大規模改組;據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海外情報局長弗瑞德柯夫在本月七日,共同於大馬士革與敘利亞當局召開會議,達成建立一個新憲法起草委員會,並決定透過公民投票來表決的共識,自然引來各方聚焦關注。

至於自二○○二年起派任常設性中東問題特使,目前除動用否決權外,並未實質表態的中國大陸(更何況歐盟正仰賴其解決金融危機),最終對此採取何種態度,亦為攸關敘利亞後續情勢發展的另一關鍵。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