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大學校園巡禮〉第14站:中興大學

【媒體報導】〈大學校園巡禮〉第14站:中興大學

更新時間:2012-03-15 10:02:09 / 張貼時間:2012-03-15 08:58:4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8,724

  


 

 

    【興新聞】



 

〈大學校園巡禮〉第14站:中興大學

張貼. 2012/03/15 08:50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2-03-15/聯合報/高希均/D3/聯合副刊

 眷村,農村,世界村──台中農學院的四年豐收。

回顧一生,大學是關鍵的四年。所受教育,影響了我一生。半世紀前在省立農學院就讀。那裡沒有大樓,但擁有幾位大師,一大批農業科學的專家,近九百位求知慾強的青年,以及樸實寧靜的校園……

 

中興大學在1999年依原有樣式格局重建的小禮堂。


 


 


 


 


 


 


 

 

1.專心學習的好環境

我讀的是經濟,比經濟更重要的是教育。對獻身教育的老師,我有最深的敬意;對母校,有最深的感恩。

 回顧一生,大學是關鍵的四年,所受教育,影響了我一生。半世紀前在省立農學院就讀(現在是「國立中興大學」)。那裡沒有大樓,但擁有幾位大師,一大批農業科學的專家,近九百位求知慾強的青年,以及樸實寧靜的校園;在那個克難年代,真是一個可以專心學習的好環境。

農學院坐落在當時就有「文化城」之稱的台中市南郊,五百畝地的校區有農場、苗圃、實驗室、宿舍、餐廳。筆挺的椰林大道,穿越校園;左右二旁是一排又一排木造的、矮矮的,有些東洋味的教室。除了一小幢灰色行政大樓,及頗為莊嚴的禮堂,最吸引學生的就是規模較大的二層樓的圖書館,它是學生最常去的地方。

這些青年學生,來自台灣各地。有的來學畜牧、森林,有的來學土壤、園藝,有的來學農化與農教;其中八十多位同學(分為二班)大多來自北部,像我一樣來學農業經濟。

那些帶有大陸鄉音的老師──不論是教國文、經濟學、土壤學、肥料學、合作學──都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中國之窮,窮在農民;中國之弱,弱在農業;中國之貧,貧在農村。我們立刻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是「以農立國,振興農業」。「誠樸精勤」的校訓,是要這些十八歲左右的學生認真實踐的。

 

1957年秋天高希均(左二,時為大三學生)與同學合影於台中農學院椰林大道上。


 


 


 


 


 


 

2.名師如雲

1949年政府撤退來台後,就逐步推動土地改革,包括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農業發展開始受到特別的重視。

在農學院(1954-58)的四年,我們幸運地受教於多位極負盛名的師長:教國文的徐復觀、英文的陳越梅、經濟學的劉道元、農業經濟的李慶、農業政策的張研田、農業合作的尹樹生、農業運銷的廖士毅等等。

徐復觀老師對文化及時政的評論犀利深入,受到社會重視;還主編在香港出版的《民主評論》,我每期必讀,正如讀《自由中國》一樣。在年輕學生內心裡,民主、法治、開放等理念已經在擴散。大三時,復觀師轉赴東海大學,剛要出版《學術與政治之間》下冊,請我校對,使我十分興奮。

陳越梅老師是杭立武先生夫人,學生都稱她「杭伯母」。衛斯理學院畢業的她,在我們心目中,她的英文當然好得不能再好。她在最大的第一教室上課全坐滿,窗外還是擠滿了站著旁聽的人。幾堂課後,她能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使我們又敬又畏。在教室裡上課的個個坐立不安,就怕被她點到名,要用英文來回答;膽子小的同學,有時寧可在窗外聽。嚴師出高徒,我們那班同學,真要感激杭伯母。

張研田老師學識淵博,每隔二周來台中講授農業政策。那時他已在台大農經系任教,對我的學科考試及讀書報告似很滿意。在畢業後當兵前的一段空檔,找我去台大擔任短期助理,幫他搜集及翻譯一些中英文文獻,也因此認識了謝森中(後為中央銀行總裁)、李登輝(後為總統)、王友釗(後為農復會主委)等著名學者。

劉道元老師是讀經濟的啟蒙老師。他發給我們自編的教材,有濃厚的山東口音,認真地講授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觀念,如邊際效用、工資鐵律。他常在《民主評論》上發表對美國資本主義的文章。有一次他驚訝地發現我常讀他寫的論文,並且還記得論點。這個發現縮短了師生距離。道元師有一次問我:「你要不要晚上用我的研究室讀書?」那真是太意外的驚喜。從此每晚就不再去有蚊子的教室或到圖書館搶位子。出國前夕去辭別,他勉勵我:「先要讀懂西方經濟發展理論,再經過消化修正,用到自己的國家,變成國家富強的政策。」

3.人窮志不窮

在那國民所得不到美金一百元,在那沒有電視、電腦及手機的年代,我們除了專心讀書,一無所有;但這些年輕人都胸懷壯志,也一無所懼。

那個年代學生的生活圈就在教室、圖書館、宿舍。有輛自行車是奢侈品,從外地來讀書的,學期中很少有同學能負擔起火車票回家一趟。一個月的伙食費是一百二十元台幣,一個禮拜才有一次葷菜,清寒家庭申請到一個月二百元助學金,就可維持。如果周末口袋裡有五元台幣,去看一場電影(二元五角),吃一碗牛肉麵(二元五角),那就會令人羨慕。班上四十三位同學,大約有十餘位女生,大家都相處很好,其他系中的同學(尤其美麗的),也大都(可以找到理由)認識。除了課業,我也與高班同學胡家驊等組織文藝社,創辦了《積穗》雜誌,設法向各界募款,很辛苦;也因此認識了住在台中享名文壇的張秀亞女士,她優美的散文發表在學生刊物上,是何等的慷慨,至今還記得她的京片子與秀麗的字跡。經過她的引介,我隨張雷神父學英文寫作,他一周改一篇,使我終生受益。出國前他送「Charles」英文名,日後就變成了美國友人最熟悉的稱呼。

那時台大施建生教授寫了一本好書:《經濟學原理》,售價一百八十元,相當於一個半月伙食費,大家都買不起。一次論文比賽中得了獎,訓導主任王天民老師告訴我,王志鵠院長要給個獎,問我要什麼。我鼓起勇氣,提到這本書。不久收到這本書,上面還有院長勉勵的字。我如獲至寶,日夜細讀,還在書上做了不少筆記。沒想到一年後在東海大學外文系的大一女生,因投稿《積穗》而認識,寫信問我有沒有這本書。當時東海已在推動通識教育,外文系學生要修經濟。她來自左營眷村,也買不起。她收到書後發現:我似乎是一個好學生,對我產生了好感,投稿也增加了。她在東海畢業,就飛到美國布魯金斯校園嫁給了我,這使我不得不相信古人的話:書中自有顏如玉。前年是結婚五十周年,帶了兒子女兒再回到布城,追述那段「書緣」,女兒回應:「難怪你總是鼓勵大家要多讀書多送書。」

4.研習經濟發展

回到大四那年,我們幾位同班及高班的好朋友,常常在一起高談闊論,都有「天下興亡」的使命感。農學院四年的訓練是扎實的。在農業科學領域,我們已讀過化學、森林、水土保持、氣象、園藝、病蟲害及農場實習等專業課程,在農業經濟本科已修過經濟學、統計、運銷、管理、金融、農民組織、合作學、農業政策等課程。三個暑假都隨教授到中南部及東部的農村做農家生計調查,在大四時還寫了近十萬字的農民收入報告。我被農民終年的辛勞感動,對他們的低收入感到不安。我已經在思維上變成了農村子弟。

我走出了眷村,與童年的江南,漸行漸遠;走進了農村,開始溶入台灣的土地。眷村的清寒,足以磨鍊志氣;農村的落後,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從大三開始,常在圖書館研讀老師指定的英文書及學術期刊。在英文材料裡,開始讀到「落後地區」、「經濟成長」、「貧窮的惡性循環」這些名詞,一門新的學科:「落後國家經濟學」、「經濟發展」、「Economic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在1950年代中期的西方世界開始萌芽。

想起1936年出現的「凱因斯理論」,二十年後在台中讀經濟,還是讀不懂;這次美國學者提出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本形成過程」、「農工均衡發展」等的新學說,它是何等令人嚮往!

大學四年,眷村子弟變成了農業新兵;此刻已經立志修讀「經濟發展」。我知道:要使自己的國家擺脫貧窮,必須要先研究為什麼別的國家會富裕。

我要趕上這列經濟成長思潮的列車,畢業前夕產生了強烈的意願想到美國讀書。眷村的子弟,怎有能力出國讀書?讀到農學前輩沈宗瀚博士的《克難苦學記》,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十多年後與沈君山教授相識,我告訴他:令尊是克難苦學,你是瀟灑一生。他哈哈大笑。)

一份助教獎學金,使我趕上了南達柯達州立大學的秋季入學。經濟系裡選的第一門就是「經濟發展」,教本就是魯易士教授(Arthur Lewis)的《經濟成長》(二十年後他因經濟成長理論得諾貝爾獎)。

課堂上是美國教授,三分之二的學生則來自落後地區。在教室裡從沒有見過外國同學的我,一瞬間宛如走進了世界村,各種膚色,不同口音,眼花撩亂,興奮莫名;也因此認識了來自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埃及、南非、智利等地的同學。

在美國開放而又美麗的校園,宛如一座世界村,我跨出了第一步,決心要向外面進步的、富裕的世界學習。那是1959年的秋天。

5.再回母校

去年6月,回台中參加畢業典禮。母校已變成一個現代化、綜合性的優秀大學了。五十二年前那時的畢業人數只有242位學士,現在已高達4,282位,其中博士學位187,碩士學位1,337,這真是台灣的「教育奇蹟」。在講話中稱讚了即將卸任蕭介夫校長二任的貢獻,更勉勵中興大學的畢業生要追求「三中」:(1)變成社會的「中堅」,(2)發出「中間」的聲音,(3)結合「中國」大陸的人才與資源。

母校又延攬到中研院院士李德財博士擔任新校長。這位國際著名的資訊科技學者,曾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多年。我有機會認識李校長的新團隊,對他們充滿了信心。

一個大學有好校長,就容易吸引好教授,就容易培養好學生。

儘管半世紀前的農學院與今天中興大學相比,似乎有天壤之別,但對我們而言,那永遠是「豐收的四年」。

中興大學簡史

國立中興大學,簡稱興大、中興,前身為日治時期於台北創立的台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1919年)、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1943年自台北帝大獨立,遷校台中改制為台灣總督府台中高等農林學校。1946年改制為台灣省立農學院,1961年改制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1971年更為現名。興大以農業、生科為突出教研領域,目前設有十座學院、進修部以及EMBA課程。附屬機構「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轄有四大林場。現任校長為李德財博士。

校訓:誠樸精勤

校歌:

湯惠蓀 詞

李明訓 曲

碧海蒼山華原茂樹,

蓬勃發瓊島氣象見中興,

猗歟黌宇鬱鬱菁莪,絃歌動辟雍。

精研文學究理工,明法懋商晉繁榮,

十年樹木勤農耕,稻花萬頃明。

海浩浩,山青青,百年大計樹人功。

任重道遠,任重道遠,誠樸崇明德,

精勤業能宏,

任重道遠,任重道遠,誠樸崇明德,

精勤業能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