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學院蛻變成綜合性大學 在1954~58年間,我在台中省立農學院(現在的國立中興大學)農經系讀書。當時在校學生不到1000,科系不到10個,畢業時(1958)學生總人數是242位學士,50年後(2010),畢業總人數4282,其中博士生187位,碩士生1337,學士生1990;這真是令人驕傲的「教育奇蹟」。
經過了50年的耕耘,農學院已經擴大為一個綜合性的優秀大學,它擁有八個學院(包括理學院、工學院、生科院、管理學院、法政學院等),32個系、22個研究所、10個學程。50年前的台灣,祇有一所國立台灣大學,三所學院(台北師範學院、台中農學院、台南工學院),現在則已有163所。
近年回到興大,除了保存的幾間小建築,全是新穎的大樓。特別高興看到了容納2000個閱讀座位的七層樓圖書館,及4000人的大禮堂。一座優秀大學除了硬體及眾多的科系,更需要的是校長的才華與願景,教授的專業與投入,學生的學習與熱情及校友的關心與支持。即以我的母系(農經系)而言,著名的林英祥博士常回來短期講學,林萬年系友捐款興建語言中心。
(二)樹立遠大目標
辦學校找到優秀的校長就是成功的一半。很幸運的是興大從去年8月就延攬到一位新校長。他就是獲得多項國際榮譽的著名資訊科技學者李德財博士。在他獲得伊利諾大學的資訊工程博士後,長期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在1998~2008間擔任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當選為中研院院士。
李校長在就職講詞中豪氣萬丈地提出:「要打造興大為智識糧倉與國際智庫。」這真是一個校友渴望母校的新校長,要以他的國際聲望與美國一流大學的任教經驗,所提出的遠大目標。科學家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領導人要有一分自信,提二分願景。
在台灣各大學整體聲望排名榜中,中興大學排名第10。(見遠見《2012大學特刊》, 2012/2/21出版,頁28)。這樣的成績,雖不盡滿意,但可接受。在殘酷的競爭下,大學的品質與排名是不進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