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新聞】
解讀果蠅嗅覺傳遞 台灣首篇 清大論文刊Cell 生技所團隊突破 有助明瞭帕金森等病 哈佛史丹福邀合作
發稿.2007/04/09 13:50 祕書室公關組 .
記者陳嘉恩/台北報導 2007-04-04/聯合報/A10版/綜合
科學家一直很好奇大腦如何把外界對感官刺激經由神經網路分析解讀。清華大學生技所所長江安世團隊完成果蠅的「腦內嗅覺神經網路地圖」,發表在最近一期權威的《細胞(Cell)》期刊,成為第一篇刊登在該期刊的台灣本土研究。 江安世說,果蠅和小鼠很多行為特徵都和人類類似。把果蠅大腦十三萬顆神經細胞的工作方式弄清楚,就能推衍出人類四十億顆神經細胞的工作方式。人類許多疾病或異常行為都和基因表達錯誤有關,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明瞭人腦的功能,以便尋找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療法。
研究團隊把果蠅的腦神經網路圖譜以3D繪製,建構出嗅覺的傳遞路線。他們發現,嗅覺除經第一階層的觸角(相當於人類的鼻子)接收味道訊息後,會投射到大腦中樞神經的「蕈狀體」進一步處理。
果蠅嗅覺信號由第二階層傳達至第三階層時,神經元間的連結呈特定配對,代表嗅覺訊號會進一步轉譯在「蕈狀體」中解碼。江安世說,「蕈狀體」就像電腦的中央處理器,能夠整合視覺、觸覺等各種訊號後,再循不同路徑傳送。
江安世指出,果蠅和人類很相近,國外研究甚至發現果蠅會認得曾打過架的果蠅,也有同性戀行為。
他認為,十年內應可建構出完整的果蠅神經網路資料庫,到時可以用電腦模擬出感官刺激訊號送到果蠅腦內。未來也可能可以傳送假訊息到人腦內,讓人的腦神經網路感受到不存在的刺激。
江安世透露,因去年底中興大學生化所教授張邦彥投稿給《細胞》的論文被指變造圖片,最後主動撤回論文事件,這次論文投稿《細胞》花了八個月才通過審核刊出,比平均三、四個月久得多。
江安世說,史丹福大學的果蠅研究團隊是清大的競爭對手,他們比清大遲三個月投稿,兩篇論文卻同期刊出。
論文刊出隔天,包括哈佛、史丹福和維也納等大學團隊也紛紛尋求合作。
.回《 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