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從美牛議題看台灣農業

更新時間:2012-07-09 11:50:20 / 張貼時間:2012-07-09 09:25:5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1,794

 

   

    【興新聞】


 

從美牛議題看台灣農業

張貼. 2012/07/09 上午 09:20:4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2-07-07/蘋果日報

◎ 陳吉仲(作者為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立法院即將召開臨時會議討論開放美牛瘦肉精,政府已明確宣示唯有美牛瘦肉精的開放才能重啟TIFA以及加入TPP,面臨全球及區域貿易自由化,台灣似乎已不得不往此趨勢前進。然而在此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卻是台灣農業部門生存與否的重要關鍵。

首先回顧1990年代GATT及2002年加入WTO對國內農業部門的影響,我們發現目前農地面積以每年4000公頃的數量在移出,但卻仍存在每年20幾萬公頃的休耕地,因為進口農產品的增加使得國內農產品的實質價格在穩定中下降,造成農家平均每人每年所得在22萬上下,是非農家每人每年所得的70%。若再加上台灣農業本身的特性,如每戶農家的耕作面積不到一公頃,農民年齡偏高,而國際原物料的上漲和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成本上升和不穩定,台灣農業的生存環境已面臨極端的挑戰。

從美韓簽定FTA的事先評估,發現韓國的畜產品和水果會受到嚴重的衝擊,根據韓國農林水產食品部自己本身的評估,在FTA生效後的第五年和第十年的農業部門產值會減少1.68%和2.47%的農業總產值,民間團體的評估更高達30%的總產值。以此推論台美FTA對農業部產值的影響每年至少上百億元,若是加入TPP,那對農業部門影響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農業部門自1960年代起為了配合國家經濟發展而不斷犧牲,肥料換穀政策即是一例,2002年加入WTO亦是一例。然而農業部門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只是農糧產品的生產,農業部門更生產了環境、生態和文化,水稻田所涵養地下水源、景觀生態及文化即是一例,然而這些生態環境及文化的價值卻未能在貿易自由化中的市場產品價值中加以呈現。

回顧台灣加入WTO前農業部門的因應策略,從生產結構的調整,如離牧政策的執行,以致進口損害救助基金1000億元的編列,降低了貿易自由化對台灣農業部門的衝擊。因此在討論開放美牛瘦肉精以換取後面的台美FTA或加入TPP同時,想請問政府是否已準備好相關的因應策略?

研擬保障農民政策

考量貿易自由化和上述國內外環境的變動,政府應該要研擬確保農民所得的支持政策。其實農民要的只是生產成本的確保,政府有其責任來降低這些生產風險以確保農民的所得。第二是直接給付政策的研擬,政府目前有太多的補助並未達到讓農業永續經營的方向,稻穀的保價收購政策、休耕政策及肥料補貼政策即是一例,這三項政策每年就有近200億元的支出。未來的直接給付政策可以針對農業產生的正面環境效果和糧食安全功能來給付,因為這些生態環境的正面效果以及糧食安全的效果皆是全民享有。而實施直接給付不只符合國際規範,更可讓政府的補助直接落實在農民的身上。

再來是有關農產品標示的相關規範的修改,未來國內的市場若能明確標示出農產品的進口來源國,那將是對台灣農業未來發展最大的優勢,舉例而言,當市場上出現的台灣生產的茶葉和中國或越南轉進口的茶葉,且明確標示時,屆時大部分消費者絕對會選擇國內的農產品。亦即讓市場資訊充分是政府的責任,而這也是台灣農業可以持續發展的利基。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