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現代氣候環境變遷,國立中興大學最近發表一篇最新研究,發現公園景觀植栽遮蔽性越好的地點,使用的人數密度就愈高,並建議臺灣的公園及廣場應盡量種植大型喬木,如常見的榕樹、茄冬、樟樹、臺灣欒樹、水黃皮、黃連木等,創造良好的遮蔭效果。
此研究由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林子平教授與蔡岡廷副教授,以及聯合大學建築系黃瑞隆教授、德國弗萊堡大學氣象研究所Andreas Matzarakis教授等人共同合作。13日研究團隊在興大將這項研究成果公開。
林子平教授表示,研究團隊花費2年的時間,以臺中、嘉義、雲林多處公園與廣場為研究標的,分析出各個季節公園使用人數的變化,冬季隨著溫度愈高,人數愈多;春、夏、秋則隨著溫度升高,人數減少。而且不論哪個季節,遮蔽性愈好的區域,人數愈多。
林子平表示,這與溫帶國家如英國、瑞典,愈高溫越多民眾們到公園及廣場曬太陽的研究結果相當不同,可作為臺灣公園與廣場設計的參考。目前臺灣有些公園及廣場的設計仍是採用溫帶及寒帶國家的思維,設置大面積的空曠廣場或草坪,導致炎夏時溫度過高而乏人使用。
林子平建議,面對都市高溫化的劇烈衝擊,臺灣的公園及廣場應盡量種植大型喬木,如臺灣常見的榕樹、茄冬、樟樹、臺灣欒樹、水黃皮、黃連木等,創造良好的遮蔭效果,才能以涼適的環境吸引民眾前來使用,避免一大片沒種大喬木的草坪,因為在臺灣實在沒有人會大熱天躺在草坪上做日光浴。
該研究團隊並認為臺中最需要改進的是國美館的廣場前應多種植樹木,才符合遮蔽性,而目前遮蔽性最好的公園是嘉義公園,對於臺中市政府新市政中心前的廣場及位於公益路的市民廣場均可容納數萬人的廣場言,研究團隊認為一點不符合遮蔽性,且認為需要用到那麼大型的廣場是屬於威權時代的產物,對於現代社會根本不需要。
另外;對於政府設計的公車亭及天橋的設計,也認為不是那麼的體貼,公車亭的等候座椅頂多是街道傢俱的作用,天橋的遮蔽性也有限,而市府近來完成的草悟道經過改良後還稍微符合了遮蔽性的功能。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間「都市研究」領域排名第一的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且獲選為該期封面文章。該專刊主編專文介紹該文採用創新且有趣的評估方法,將公園以區域平均天空可視率清晰的呈現,而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下,熱舒適性逐漸成為綠地規劃設計上的重要議題,特別在大型都會區迅速崛起的熱帶及亞熱帶的區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