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青年返鄉務農、活化休耕地,農委會明年將保障年輕農民每月都有基本工資一八七八○元的收入;農產品販售後,若收入不到基本工資者,農委會將予補貼,為期兩年。學者認為,政策立意良好,但不能一直發錢,讓農委會變成「福利部」,應從教育、輔導著手。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表示,相關政策還在規劃中,所需經費、年輕農民的條件等尚未出爐。不過,將以二、三十歲的年輕農民優先,同時須經農改場、農會的「技術指導」,也會嚴加審核新農民所得是否低於基本工資。他認為:「年輕人如能好好做,務農應都可以超過基本工資。」
陳保基強調,他之前到台東訪問釋迦農友,有農友向他抱怨,兒子在台北工作不願回鄉務農,一個月在台北賺三萬元,生活開銷根本不夠,還要寄錢給他,當時就醞釀保障年輕農民基本工資的想法,讓返鄉的新農民無後顧之憂。
台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表示,農委會光是有保障農民基本工資的想法,就該給予鼓勵,其實歐盟推動農民「所得支持政策」多年,讓農民基本生活獲得保障;WTO規定不能直接補貼農民,因此所得給付有很多名目,包括環境補貼、食品安全補貼等,農業保險也是保障農民所得的方式之一。
回鄉務農僅拿基本工資 被批缺吸引力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強調,光是如何去評估、審核農民的利潤就很困難,恐怕也要事先登記種植數量,防止以多報少。
在高雄種芭樂的農民陳祥育說,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若回鄉務農有基本工資的補貼,會吸引年輕人回鄉種田。不過,廿八歲的劉飛鵬說,到超商、加油站打工都可以拿到兩萬多元,回鄉務農才拿到基本工資,怎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