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化學系賴秉杉副教授(右3)與工研院材化所王先知副所長(右5)28日共同發表光感藥物奈米新劑型,可有效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發表會由興大徐堯煇副校長(右4)主持 興大化學系賴秉杉副教授(右3)、工研院材化所王先知副所長(右4)與興大研究團隊、工研院工作團隊合影 |
【文/賴秉杉、圖/媒體公關組】光動力腫瘤治療法是一種低侵入性的新興癌症治療方式,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賴秉杉副教授、台大醫院謝銘鈞教授、婁培人教授、工研院與興大博士生許維喆、研究助理游秀萍等人組成的團隊,經歷5年研究,共同開發新型態的藥物傳遞系統「標靶性高分子奈米微胞系統」,用來輸送疏水性光動力治療藥物,經活體試驗證實,可降低光動力療法中皮膚光敏感的副作用,並可有效提高抗腫瘤之效果與減少光感藥物用量,此項成果今年7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Small。
研究團隊指出,光動力療法多是以靜脈注射的方式,將光感藥物注入體內,再以適當波長的光束照射治療部位,利用光束激發藥物作用,將氧氣轉化成產生大量的單態氧或自由基,破壞癌組織達到治療的目的。
但臨床應用上最主要的副作用之一為光感藥物造成的皮膚光敏感,患者需避光多個星期,以防皮膚產生光過敏或灼傷。因此,如何讓光感藥物標的性地到達癌細胞並減少藥物累積於皮膚,成為此療法極欲突破的重點。
賴秉杉表示,研究團隊利用高分子微胞包覆疏水性光感藥物的新劑型,有效提高藥物在水溶液性中的穩定性,相較於目前臨床使用的乙醇、丙二醇與疏水性光感藥物的現有劑型,可降低皮膚的光敏感性副作用。在活體試驗中,打完光感藥劑後的第48小時,用光束照射小鼠,使用一般臨床用藥的小鼠皮膚會產生紅腫、焦黑的情況,而使用高分子奈米微胞系統包覆藥劑的小鼠皮膚則無任何異常反應。
此外,癌細胞表面常有葉酸受體大量表現,研究團隊進一步將葉酸接枝在奈米微胞表面,有助於光感藥物聚集至癌細胞處,經活體實驗結果發現,可增加光感藥物在腫瘤組織的累積量、提升光照後的抗腫瘤效能,與目前臨床用光感藥劑相比可減少三分之一的用藥量即可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對於光動力藥物傳遞領域是相當重要的發現。
近年來多功能奈米載體被視為是未來癌症造影或治療的一大利器,賴秉杉與興大博士生徐嘉延進一步開發「自組裝中空光感藥物奈米載體」,利用其特性將光感藥物自組裝成一個穩定性極高的中空結構,內部可同時包覆氣體,經實驗證實此奈米載體可同時具有光動力治療及超音波顯影的雙重效果。此成果刊登於9月28日出刊的國際知名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並獲選為該期封面。
此系列的藥物傳遞系統開發,突顯了奈米藥物載體的價值,有效增加光感藥物治療效果及減少副作用,極具市場潛力。賴秉杉表示,下一階段將積極尋求與廠商合作,開發新劑型的藥物,除光動力治療藥物外,其他藥物亦可投入應用。
工研院指出,全球光動力治療應用市場至2014年將達到20.8億美金的產值,年複合成長率約有10.4%,現階段該應用市場仍屬於少數廠商寡佔的市場,與其他新藥市場相同,未來若能藉由新劑型的設計,以增加藥物治療效果及減少副作用,就能增加切入此市場之利基。
◎賴秉杉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全文:
Small期刊全文(2012/7/9出刊):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1102695/abstract
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全文(2012/9/28出刊):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2/CC/c2cc3385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