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紀錄種招潮蟹—麗彩招潮蟹。(圖/中興大學) |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麒麟、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王展豪、陳國勤副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原被視為無效物種的「麗彩招潮蟹」在澎湖出現,讓台灣招潮蟹增至12種。
這項研究也證實154年前一直被視為是無效物種的麗彩招潮蟹(Uca splendida)為有效物種,研究結果9月在紐西蘭國際期刊「動物分類學」(Zootaxa)中首度發表。
興大3日指出,目前文獻記載台灣有11種招潮蟹,分別為粗腿招潮、糾結招潮、乳白招潮、弧邊招潮、四角招潮、三角招潮、北方招潮、屠氏招潮、窄招潮、台灣招潮、賈瑟琳招潮。
施習德等人的研究團隊,在澎湖發現麗彩招潮蟹的蹤跡,經過DNA(去氧核醣核酸)、形態、體色比對後,證實是麗彩招潮蟹。此外,在東沙島、台灣西南岸也能找到麗彩招潮蟹的蹤跡。
興大表示,麗彩招潮產於台灣、中國東南沿岸(含海南島)、香港、越南一帶,屬於大陸性的物種,與偏大洋島嶼性的粗腿招潮,在生物地理分布上有明顯的區隔。但在台灣西南岸、澎湖與東沙島,兩個物種則是混雜棲息,再加上外形相似,因此常被誤認為同種。
施習德教授表示,麗彩招潮與粗腿招潮的區別,在於前者的背甲前側緣明顯,且彎向背側緣;眼柄帶紅色;背甲多為藍底,有黑色橫帶,部分雌蟹前背甲為橘紅色。
▲台灣新紀錄種招潮蟹—麗彩招潮蟹(雌)。(圖/中興大學) |
施習德指出,1858年美國學者史蒂波生(Stimpson)在香港發表的麗彩招潮蟹這個新物種,但一直被認為與粗腿招潮蟹為同種,因此屬於無效物種。經過研究團隊1年來的研究及比對,證實麗彩招潮蟹是有效物種,也讓台灣已知的招潮蟹增加到12種。
興大表示,施習德教授為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重要學者之一,投入招潮蟹研究已近30年,2010年曾發表新物種賈瑟琳招潮,成為首位發現新種招潮蟹的東方學者,累計所發表的新物種數高達20種,包含甲殼類(蝦蟹)11種、蚯蚓類9種。
麗彩招潮蟹小檔案:
俗名:紅腳仙
學名:Uca splendida (Stimpson, 1858)
模式產地:香港
分布:越南、香港、中國東南,台灣(含澎湖、東沙島)
外觀:體色為深藍、淡藍或灰白,有數條橫向黑帶。部分雌蟹前背甲為橘紅色。小型個體背甲多為乳黃或淡綠色。大螯胭脂紅或橙色、兩指淡粉紅或白。眼柄淡紅或橘紅。
食物:以小螯刮食泥砂質灘地之表層土,並在口腔中過濾土中之藻類、微生物與有機質,殘渣則置放在灘地上形成擬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