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委會統計,乳牛飼養頭數已比九十七年、三聚氰胺毒奶事件時多一成三,乳量亦增加一成二,乳牛飼養利潤每頭從三萬元提高至四萬二千元,但是鮮乳價格始終居高不下。消基會批評,「只漲不降」的鮮乳價格讓弱勢家庭永遠喝不起鮮乳。
農委會自九十六年至去年三次調漲生乳收購價,每公斤共漲六.五五元。但現在超商一瓶二九○西西鮮乳要三十五元;以一公升某品牌九三六毫升(約一公升裝)的鮮乳為例,五年前僅五十五元,去年漲至七十八元,等於漲四成二,漲幅超過夏季與暖季的生乳收購價。
三年來飼料成本漲二成六 利潤增四成
政府、業者動輒以飼料等成本解釋奶價上漲,但據農業統計年報,九十七年飼養乳牛每頭飼料成本七萬二千元、農家賺三萬元,去年分別為九萬一千元、四萬二千五百元,亦即,三年來飼料成本只上漲二成六,但每頭乳牛利潤卻成長四成一,業者明顯漲過頭。
此外,九十七年我國飼養五萬二千餘頭泌乳牛,今年第二季五萬九千餘頭,生乳產量也從三十一.五萬公噸,成長到去年三十五萬公噸,今年預估目標三十五.五公噸。乳牛頭數成長一成三,乳量也增一成二。消基會秘書長陳智義表示,產量增加,價格應適度調降,尤其每頭乳牛利潤那麼高,更有降價空間;農委會乳價計價公式不應只算飼料成本,也應把產量、業者「合理獲利空間」納入評估,不該只保障農民,卻漠視消費者及弱勢學童權益。
消基會認有降價空間 應照顧弱勢學童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炳文認為,市場價格常由產量與成本決定,但台灣鮮乳市場是特殊的決價模式,奶廠根據農委會公告價格與酪農訂契約收購,控制市場供應量、操控價格。國內鮮乳價格偏高,關鍵仍在「後半段」加工、管銷、運輸等費用。
嘉義大學牧場主任吳建平副教授認為,透過增產來降乳價,現階段可能性不高,因原物料大漲,加上乳廠收奶量固定,牽制酪農。酪農協會理事長洪長進也說,酪農也想擴大規模以降低成本,但現在一頭進口懷孕母牛就要十五、十六萬元,根本買不起。
酪農協會常務理事顏志輝強調,酪農工時長,要全年無休照顧牛群,十幾年來酪農戶從一千三百多戶降至四百八十戶,協會曾向農委會反映農家賺款的統計並不周延。
農委會畜牧處長許桂森解釋,賺款統計是找酪農記下整年的帳計算而來,可能去年幾位記帳戶收益特別好,加上生乳收購價調高,帶動酪農利潤,但還是有酪農虧錢,把獲益空間納入乳價評估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