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415 自由時報
擔任交大山服社指導老師的阿廖(左二),經常帶著學生深入部落,與原住民交流。(記者廖雪茹攝)
泰雅族部落長老以傳統儀式,賜給廖賢德(左)「比令.巴亞斯」的族名。
阿廖費心蒐集了200餘件的泰雅族文物。 (記者廖雪茹攝)
阿廖除以文字和攝影記錄原住民,也喜歡素描捕捉紋面老人的神采。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竹東鎮客家子弟廖賢德,30年來在新竹縣山地鄉鑽進鑽出,穿梭於泰雅族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人稱「阿廖」的他也有個泰雅族名字,目前正在積極籌備成立「原客文教基金會」,準備將蒐集的原住民文物「還給」族人,盼為快速消失的文化留根。
是什麼樣的動機,讓一個人為了記錄部落,願意拋開工作的束縛,全心投入?談起與原住民的機緣,現年56歲的阿廖開啟話匣子說,20多歲時,有次他獨自攀登奇萊山不慎迷路,正好得到一名原住民的幫助而脫困,讓他感激不盡。
「只要一把番刀、一包鹽和一盒火柴,就能夠在山上存活」阿廖這麼說。原住民單純和樂天的性格,就像魔咒一般,從此迷住熱愛大自然的阿廖,自願背起文化傳承的使命。
身著一補再補褲子的阿廖,經常騎著老舊的野狼125,加點油,帶著饅頭和礦泉水就往山上跑;100元,就足以讓他在部落待個3、5天。缺錢的時候,他就去開卡車、幫忙割草做臨時工,只要有一點錢,就添購攝(錄)影器材。
可是,越接近部落,阿廖越感受到部落文化「已經變質」﹗阿廖說,尤其是年輕一輩,因為不會說母語,一點一滴遺忘自己的傳統。
「我是在為50年後的泰雅族人做準備」,也因此,阿廖除了收藏客家文物外,更費心蒐集了兩百餘件的原住民古物,盼留給後代族人作為見證。
踏遍新竹縣尖石、五峰兩個山地鄉50多個部落,阿廖不但與族人建立深厚的情誼,部落長老更慎重舉行傳統儀式,正式賜予他「比令.巴亞斯」的泰雅族名字,讓阿廖深感榮耀。
還有一次,竹縣僅存的紋面老人,掏出錢包內的41元送給阿廖,感謝他對部落的長期關懷;雖然只是小小的動作,但此舉卻已讓阿廖感動不已。
留在山上的時間越多,阿廖越覺得愧對家人。但是,阿廖對孩子的關切從未改變,悉心保存每一封女兒寄給他的卡片。「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知道父親正在努力幫泰雅族撰寫部落史,女兒這麼鼓勵他。
阿廖除了默默的從事部落田野調查工作外,多年來,他也在新竹縣生命線、天主教德蘭中心擔任義工,是林務局和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也是交通大學和中興大學「山服社」的指導老師。
阿廖的竹東住家,掛滿他對原住民的創作和收藏,有老人的素描、老照片、書冊剪報、琳琅滿目的文物,還有各界對他的感謝狀。
雖然生活刻苦,但阿廖卻堅持守住他的「文化寶藏」。曾有日本的企業家出高價要買下阿廖的原住民收藏品,但被他婉拒;他說,不希望後代子孫要搭飛機到國外的博物館參觀,才能看到自己祖先使用的東西。
「我就像一攤水可以任人踐踏,但有一天,涓滴也能夠匯聚成浩瀚江河。」從未獲政府經費補助的阿廖,其實有著宏大的視野和理想,他打算捐出所有收藏的文物,籌備成立原住民與客家的「原客文教基金會」。
阿廖表示,他希望結合有志一同的民間人士,一起參與基金會的工作,包括文物展示、青少年課輔與人才培育、族群文化研究與推廣,除了提升國內原漢族群的交流之外,最終目的,更要讓全世界關心原住民文化保存的人,有機會認識到台灣的多元族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