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惠蓀林場設有可調整流量的土石流觀測站,今天進行堰塞壩潰決試驗,藉由現地的即時觀測與記錄,深入了解土石流。
這場堰塞壩潰決試驗,包括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牟中原與來自奧地利、日本及台灣的20多位學者受邀現場觀摩。
試驗計畫由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教授陳樹群所率領的研究團隊主持,利用人工堆置兩個土壩,配合南投農田水利會水圳排水路進行堰塞壩潰決試驗,號稱是世界首座可調整流量的現場土石流觀測站。
試驗現場釋放等同連續大雨過後的溪流流量,透過先進的量測儀器及傳輸介面,記錄土石流的發生與流動,並即時回傳堰塞壩潰決的現場影像,以及堰塞壩潰決前後的河川流量、水位、地下水變化、濃度及地表震動訊號等即時資訊。
陳樹群說,研究計畫由國科會與奇美電子提供經費支持,研究團隊於惠蓀林場內的蘭島溪建立研究站,除具備試驗場可進行堰塞湖潰決現場試驗,並建置觀測站。
研究站自民國99年5月開始規劃,同年9月運作,透過觀測系統至今已蒐集豐碩的相關資料,例如民國100年5月、9月與11月因豪大雨導致堰塞湖試驗土壩的潰決,現場影像、雨量、水位等資料都有完整紀錄。
陳樹群表示,經由觀察並研究了解堰塞壩潰決的機制,希望達到堰塞壩防災、減災及避災的目的;另利用觀測系統配合現地試驗研究,預計可獲得土石流運動力學、坡地災害、減災工法等研究成果,為國內坡地災害提供更精進的建議與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