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遇颱風豪雨,山崩、土石流堵塞河床,形成的堰塞湖,增加災害的複雜與不確定性,全球首創的「土石流實驗室」,經過2年多的研究,7日在惠蓀林場公布,堰塞湖潰堤的實驗結果,希望找出精確的數據,有效防災減災。
混濁的河水往下流竄,突然遇到土砂擋住流向,大水開始淤積成一個小水潭,這就是所謂的堰塞湖,在921地震以及莫拉克風災時,就讓台灣形成許多堰塞湖。
中興大學農學院院長 陳樹群:「你看921地震,就有17座堰塞湖,我們這次88風災,也有將近20座堰塞湖,所以你想想看,以後這樣的堰塞湖是很平常的,那我們就必須要更加的,對堰塞湖的安全性,有充分的掌握。」
為了要對堰塞湖有更進一步了解,國科會集結民間企業的資金,委託學術單位進行研究,除了實驗室的理論,也在戶外的場地,做了10多次現場模擬,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國科會表示希望未來,可以作為防災預警的用途。
國家災後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 陳聯光:「經過2年多的試驗,我們才得到很多的數據,我們也結合很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專家,一起來到現場做試驗,讓我們知道這些實驗的數據,對以後的防治很重要,也非常具有必要性。」
國科會自然科學發展處處長 陳于高:「因為我們要知道,影響的因子是哪些,那它在時空上,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哪一個因子會是最主要的,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解析出,這個部分來的話,那將來對這些特別的因子,有一些精細的監測,那這些因子在改變的時候,就可以做早期的預警。」
因為氣候變遷,台灣在颱風期間,經常會發生土石流以及堰塞湖,相關部門希望透過科學的儀器來監測,及早做出該有的防範預警工作,要讓深不可測的極端氣候,減少損失與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