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興新聞】《興大校友》22期 專訪李校長德財

【興新聞】《興大校友》22期 專訪李校長德財

更新時間:2012-11-13 15:27:25 / 張貼時間:2012-11-13 15:04:05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興大校友
1,583

 

   

   【興新聞】 


 

《興大校友》22期  專訪李校長德財

張貼. 2012/11/13 下午 02:50:31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 受訪者:李校長德財
● 訪問者:林淑貞(中文系教授)、吳政憲(歷史系副教授)
● 訪問時間:101 年7 月10 日下午2-3 時
● 訪問地點:行政大樓四樓校長室

校長接見時一貫的忙碌與熱情,讓專訪很快進入超乎預期的「熱度」。在一小時的訪談中,李校長暢所欲言,也藉由這次訪問,分享校長治校滿「一週年」的感想。

          李校長表示,上任以來就著手瞭解學校各項業務的推動,不論在教學或研究,還有全校軟、硬體設施上都盡全力去瞭解。積極建立起「資訊公開、程序透明」的工作原則,與校內行政單位、各學院座談,瞭解各單位的工作狀況與困難。為了建立起新的工作文化,激勵同仁工作的熱忱,因而舉辦了「發現興語錄」、「92週年校慶音樂會」、「尋找興大阿甘」等活動。

以誠待人隨遇而安

校長秉持「誠心待人盡全力做事」的服務態度,帶領中興大學同仁為扮演「推動中台灣學術文化與產業的關鍵角色」的目標努力,共同打造中興大學成為「台灣知識糧倉國際智庫」的願景邁進。將近一年來獲得不少學校同仁的支持,要特別感謝他們。剛上任時有些同仁抱持不甚信任及觀望的態度,對於一位「外來」者,校長表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並認為行政團隊的新作風,已漸漸贏得了學校同仁某些程度上的認同與信任,這讓李校長心理上感到欣慰。當然,在人事的安排與任用上,仍有些不順遂,但校長提醒自己調整心境,一切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校長還提及7 7 日、8 日參加本校合唱團60 代同堂的活動,深深感受到團友們的向心力,誠如合唱團第6 代團友林隆村醫師所說,為人處事要做到「」再加上謙虛忍耐,校長表示這也是他一直努力學習的目標與境界。

「中台灣」可以是現在的中部五縣市,也可以是台灣南北交疊的廣大地域,自古即有區域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的特色。在接任校長職務以前,校長的學術與生活多在台北,到台中一年後,被問及兩地的差異時,校長表示,大體上台北的步調比台中來得快速,生活機能也比台中完整。因為忙於校務,還沒有真正對「中台灣」去作深度的體驗。曾隨同事去中部鄉野間舒緩一下,暫時享受鄉間悠然的感覺,接觸到的農民、百姓都相當友善與純樸。又到過惠蓀林場,也很喜歡大自然的環境。校長有感中興大學的資源豐沛,實在值得善加利用。

台中對校長而言,雖然仍是個陌生的城市,但校長表示自己隨遇而安,已經遷籍台中,成為台中人了。台北人其實應該往中南部走走,多瞭解一下中南部百姓的民俗風情,城鄉差異,也才能體會出「台北」為何會被貼上台灣之「另一國度」的標籤。校長也希望政府部門的開會據點能移往台中,讓台北人到台中,台南、高雄人也只需要到台中,省下一半以上的交通時間。當然台中市本身也要有形塑為中央部會「副都」之地位的企圖心,調整自我格局,改善交通的便捷性等

軟硬體基礎建設。

貳、推昇學術能量、再攀高峰

李校長學術專長領域在資訊科學,曾參與大型學術研究計畫,包括資訊安全,生物資訊以及數位典藏。接任本校校長職務後,思考如何將自身學術專長,結合本校既有研究特色,發揮興大在中台灣區域條件之優勢,推展多項重大計畫。

建立數位平台文創與文教區域特色

李校長表示,本校在農業生物科技,動物醫學,以及先端產業與精密製程等已經有相當深厚基礎,希望能將「資訊科技」融入,做跨領域的結合,發展數位人文,農業資訊、生物資訊等。

要完成以上目標,先從學校資訊網絡的基礎建設開始,這一年來本校大幅改善校園無線網路基礎建設,提升訊號涵蓋率為原有的4 倍以上,並完成300Mbps 國際網路專屬線路建置,有效舒緩校園網路出國壅塞現象,全校單一簽入系統亦已於今(101)年8 1 日上式上線。未來將規劃校園雲端建設,引進包括雲端儲存、雲端列印、雲端筆記等各項雲端服務,強化校園資訊基礎建設,提升e 化服務,增進行政品質與效率,將多元的校園資訊網站整合,並提供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介面,讓科技融入生活及學習,引進個人資訊管理系統(PIMS),建立全校個人資料保護機制,成為國內個人資料保護推動示範學校,也將是全國第一個完成個人資料保護認證的大專校院,並進而推動建置台灣綜合大學系統的個人資料保護網。

李校長也強調「在地連結」,整合本校人文社會研究中心資源,利用區域特色,與大台中都國立台中圖書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及臺灣省諮議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等合作,共同發展中台灣的數位典藏與數位文創等特色,建立中台灣「數位文創中心」。並與中部科學園區結合,妥善經營興大在中科之研發創業育成中心,積極與中科、精密機械科技園區廠商進行產學合作,本校與國光生技公司在中科合作進行動物疫苗開發就是一例。

在學校組織面向,希望能完成國立大里高級中學與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改隸本校附屬中學之程序,讓人才培育往下紮根,能招收優秀學生,落實頂尖大學的社會責任。並積極與台中市政府合作,建立「興大/ 台中伙伴關係」(NCHU/Taichung Partnership),以中興大學為核心,打造以大學生活圈為主的大學城文化綠洲,建立「中台灣文教園區」。

任期內推動發展目標興群星動物醫學與糧食安全計畫

鑑於區域資源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漸增,進而影響學生受教權,以及針對推動十二年國教可能衍生的問題,還有國中及高中教育以升學導向之問題,希望推動「興群星計畫」,以大台中地區公私立高中、高職學生為適用對象,凡是在校成績符合一定標準者,可申請中興大學之相關科系,並提供家境清寒之同學減免學雜費之補助,希望能解決十二年國教與大學銜接之問題,讓學生能就近就讀社區大學,導正國內長期以考試為主之教育方式,打破明星高中迷思,提升世代教育正義。

在學術研究方面,持續推動本校最具國際競爭力之農業生物科技研究領域(本校頂尖發展重點領域)之發展,與戴維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合作,執行國科會資助之跨國研究中心「NCHU-UCD 國際植物與食品生物科技中心」計畫,培育相關研究領域之國際化人才。同時積極發展動物醫學領域,整合本校生命科學院、獸醫學院、及農資學院相關科系在動物科學及動物醫學領域之充沛研發能量,與農委會動科所合作,應有機會發展成為本校另一特色之重點領域,進行中的相關計畫,包括與國光生技合作開發動物疫苗,與台中榮總合作成立「榮興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共同發展轉譯醫學之研究,與中研院合作成立「國際水稻基因功能與研究中心」,以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合作設立『iEGG Center』,建立全國最完整的雞隻種原資源庫,並從事禽鳥發育生物學與功能基因體學之研究。

在跨領域的研究,整合本校文學院、管理學院、法政學院、農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資源,發展「農業綠環境科技」及「綠色能源」等領域。也將規劃建置農藥檢測中心,建立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取得國家認可甚至合乎國際規範之認證中心資格,服務社會並確保糧食安全。

參、學校特色與校務治理

校長從與行政團隊緊密的互動以及與同仁的接觸中,感受到興大有不少優秀、努力不懈的老師,有不少有創意,表現卓越的學生,有不少敬業、默默耕耘的行政人員,更有愛護母校,遍佈全球的校友,他們都是學校最大的資產。回顧過去,在全體師生的齊心合力下,興大已在教學、研究、服務和產學合作各方面,逐漸建立了多元價值並存的優質學習與生活環境。

中興大學以農立校,對於農業推廣不遺餘力,例如「有機農夫市集」、「有機認證」就很有特色,除了提供有機農產品的交易平台,還有教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功能,提高民眾對健康食品的認知。

另外校長也曾聆聽過植病系蔡東纂教授每月開授之「農民講堂」課程,為農民的作物做診斷,蔡教授所研發之「蔡十八菌」和「谷特菌」,創設「安全高品質農業推廣協會」,讓兩萬農民受惠,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改善師生教研環境

被問及校務期許再提升的部分,校長表示希望能儘速改善師生用餐環境及學生住宿品質。本校因歷史悠久,許多建築物例如學生活動中心、男女生宿舍等相對老舊,行政團隊正積極尋找學生第二餐廳的適合方案,對遲遲無法順利完成招標之男女學生宿舍興建案,儘速尋求解套辦法。

在教授升等評鑑上,摒除以發表研究論文為唯一升等指標的制度,同時要強調教學與實務型應用研究之社會貢獻,以及產學合作之社會影響,才能真正發揮高等教育對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之實質功能。

校長也想呼籲全校各系、所,摒除系、所之本位主義,興大的教學研究空間應該都是屬於全校「我們」的空間,而不是各系(所)所屬「我」的空間。學校所面對的問題也都是「大家」的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面對、謀求解決之道。往後希望大家多說「我們」,少說「我」和「你」。

興大在未來台灣高教快速變遷中的定位與角色

迎接未來教育國際化及面對國內少子化的衝擊,本校如何因應,校長表示,國內的大學數量偏多,教育資源分散,競爭力薄弱,早為人詬病。環顧世界頂尖大學,莫不具有相當規模,教授及學生均須達到一定門檻,方能累積能量,創造影響力。而台灣在侷限的環境中,每所大學均朝研究型的綜合大學發展,在有限的資源下,捉襟見肘,設備、師資重疊浪費,以致每校之發展不但無法展現特色,也不易達到卓越。台灣教育及社會資源70% 以上集中在新竹以北地區,長久以來,中南部大學不論在經費的挹注、師資的延攬、學生的來源及國家政策的參與等各方面,均處相對弱勢地位,使台灣資源的使用與分配不均;如何善用全國資源,以使南北均衡發展,實為政府施政的重要考量。

包括成功中山中興以及四所中南部的標竿頂尖國立大學,因地緣之便,與領域屬性之互補,四校資源整合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整合後,不僅能使台灣中南部的國立大學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大學系統,在師資、學生數、經費預算及教育部經費的補助款方面,也才能與台灣北部的國立大學形成比較對等之關係,繼而建立台灣高等教育的新藍圖,提高台灣各所大學之國際競爭力,使教育資源的利用得以有效地發揮。

台灣綜合大學系統的運作方式,係在原有的行政架構下,成立跨校系統,透過系統校長的督導,在教務、學務、研究及產學合作發展上,建立全面性資源整合的伙伴關係。在行政體系部分,各校亦發揮專長共同強化綜合大學系統之服務功能,例如配合國家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實施,由本校主導推動「台綜大資安暨個資保護網」,提升台綜大資安及個資安全水準,期許四校都能夠通過資安及個資之國際認證,本校也將主導籌備「台綜大國際學院」,聯合招收國際學生,加速四校之國際化。

肆、研究、生活與家庭

校長認為學者要兼顧研究與家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學術研究的工作需要全時的投入,偶而還得熬夜,在生活面,家庭也需要兼顧。但是要同時做好兩件「偶有衝突」的事情,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在家庭裡,另一半或家人的支持則是必要的,彼此應有相互尊重與容忍的心胸。在某些時候需要有所取捨或犧牲,這是每位從事學術研究或即將選擇學術研究工作的學者,必須要有的心理準備。

將研究當成事業而非職業」,並回饋社會

校長認為學術研究工作不僅是「以工時換取酬勞」朝九晚五,維持生計的一項「職業」,而應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除了追求個人的成就之外,還要有回饋社會、造福人群的胸襟。追求科學真理是永無止境,研究工作也是永遠做不完的,必須要有相當熱忱與動機才能有永續的動力。校長表示自己樂於工作,年輕時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工作總是作不完的,它是個橡皮球,掉下去還會再彈起來!校長總提醒同仁「時間的管理與效率」很重要,工作不能落後,而時間不敷分配時,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和犧牲。校長不得已的選擇是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與休閒活動。

教育同理心廣泛參與學生活動

李校長接任的一年期間,經常參與學生基層的課業與非課業的學習活動,而且是全程參與,這在以往歷任的校長是比較少見的。針對這一點,校長表示,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培育人才,大學欲臻於頂尖,除了要重視教學與研究之外,養成學生品格,厚植其思考、創新與自我學習能力更為重要。他一向希望興大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多元能力,從校園裡得到的不該只有未來應用於職場上的專業能力,為人處事之態度、生命價值觀和朋友社交圈的建立也很重要。參加社團活動是自我提升最好的方式,也可以藉此認識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專長領域的新朋友,拓展人生視野。「以學生為主體」是校長的治校理念。因此,上任後在時間允許之下,參與學生活動,以瞭解學生生活狀況與需求。希望透過面對面,比較沒拘束的交流互動,傳達教育理念,以及為人處事之道,直接體會學生的想法與創意,幫助個人在校務治理上有更多面向的觀點,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校長抱持著「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很希望得到師長的關懷與鼓勵」的心態,用同理心去關懷學生,參與他們的活動。

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校長也發現某些有意義的活動,因宣傳或經費不足而令活動的效果打折。因此特地請本校公關組對於類似活動可以作適度的報導,請計資中心,透過學校網頁,使活動資訊更加暢通,讓更多人受惠。期盼這些有意義的活動能與在地文化結合,帶出中興大學的特色,讓學校能善盡社會關懷與教育責任。學校的老師及行政同仁為了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付出相當多的心力與勞力,期勉全校師生繼續努力,培養具備多元文化素養與社會關懷的興大人,讓中興大學發光、發熱,成為一流的頂尖大學。讓學生畢業後,仍會感念母校栽培,以身為興大人為榮,懷念母校,進而回饋母校。

伍、校友與校務推動

100 8 月上任後,校長即積極凝聚國內外各地區校友的向心力,拜會美國南加州、北加州、中西部的校友們,參加馬來西亞興北校友會,上海華東校友會的活動,報告校務發展,讓校友能看到母校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鼓勵校友們多加利用學校的資源,老師的研究能量,學生的創意,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或提供學生就業的機會,共創多贏的利基。學校的發展需要長期經費的支持,也希望校友們能扮演幕後推手的角色,贊助學校校務的推動,為學校的永續發展貢獻一分力量。我們一日為興大人,就是永遠的興大人,希望每位校友能與母校攜手合作共同發揮個人最大效用,為中興大學創造最大價值。

提供校友更多服務與緊密連結

為提供校友更多的服務,中興大學特別成立「校友中心」為學校之一級行政單位,以便緊密連結各地校友,提供校友更多元化的服務。請詳校友中心網址:http://alumni.nchu.edu.tw/。目前校友中心正進行下列工作:

1) 積極舉辦及支援校內活動(如籌募辦理92週年校慶音樂會、劉道元前校長紀念會),並持續進行「興大校友」及「傑出校友」刊物編輯工作,整合校內最新動態與資訊,不僅增加校友中心能見度,也同時增加學校曝光率,讓校友更容易獲取校方動態與資訊。

2) 協助校友總會、各地區校友分會與校內系所友會辦理活動,建立彼此橫向聯繫機制,並健全校友會組織,將各地區校友分會、校內系所友會納入校友總會之當然團體會員,整合各地區資源,增加各分會與總會及校內之聯繫,同時也推動國際生校友聯繫網絡及建立國際生校友會組織,從各方面協助強化各校友會的聯繫與功能。

(3) 加強校友及相關業在教學、研究、產學與服務推廣等方面與學校之連結及合作,利用數位及實體工具引薦校友資源,加強校友服務,以新版網頁及App 等社群網路及軟體工具,建置校友聯繫管道與機制,與校友一起為學校創造最大價值。

(4) 進行傑校友遴選工作,並策劃傑出校友表揚活動,提升其榮譽感,以傑出校友為核心培養校友向心力,並拓展校友聯絡網,加強校友與學校之連結。

(5) 整合校內之校友服務資源,推動校友證一卡通行及證件收費制度,增加與本校合作之優惠廠商,吸引更多人辦理校友證、認同卡及中興之友卡,於服務校友之際,也提供校友回饋學校之管道。

(6) 推動募款分級制度及線上捐款、超商銀行繳費及海外捐款帳戶等多元化捐款管道,並提供實體捐贈及抵稅資訊,便利校友進行捐款,提高校友捐款意願。

(7) 配合教育部持續辦理畢業生流向調查工作,整合校友聯繫、問卷填答,建立新的校友聯繫資料庫及系統平台,同時回溯建檔中心內各項校友資料,加強本校校友動向調查與聯繫機制。

、「校友捐贈建築物之分享

校友總會林萬年理事長在2010 10 月出席傑出校友表揚暨羅雲平校長紀念會時,首度表達籌募興建興大代表性建築之構想,在今(2012)年年初具體提出規劃案之後,成為校內師生關注的校園公共議題。

校長表示,行政團隊秉持「理性討論、廣泛溝通」之原則,虛心傾聽各方建言,除了舉辦三場公開說明會,也於5 月底辦理線上問卷調查,整個規劃案提送6 12 日的第63 次校務會議討論,做成三點決議,將成立專案規劃委員會來促成捐贈案,廣納相關專業領域人員及各學院師生等代表的意見;未來興建地點,若影響到學生教學、實習場所以及運動空間,一定會事先完成相關替代方案。

此建築的興建初衷為凝聚師生向心力,透過廣泛溝通尋求最大共識的過程中,引發師生對於校園公共議題的關心,,也樹立良好的校園民主典範。希望大家以更宏觀的視野,試想該建築物在中興大學五十年以後所象徵的意義會是什麼?校長很感謝全校師生對校務發展的關心,對林理事無私回饋奉獻母校的心,也要再次表達感謝之意。

期勉校友的話語

校長表示學校的形象需要靠全校每位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建立,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重視工作品質,追求學術卓越。校長用以下的字句與大家共勉。

Every job is a self portrait of those who did it. Autograph your work with quality.『件件工作、反映自我,凡經我手、必為佳作』。要有所改變就由您開始。秉持興大「誠樸精勤」的精神,同心協力,打造中興品牌,讓興大以您為榮,讓世界因您而有所不同。Let's make a difference together !希望各位校友也都能感念母校、愛護母校、回饋母校。

在短暫的一小時專訪中,校長侃侃而談,分享了擔任校長滿一週年的心境,以及對未來的想法與做法。相信透過這一次專訪,可以讓本校師生、畢業校友,更加瞭解校長的理念與想法,共同為興大未來發展而努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