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巨量資料分析 應用新思維

更新時間:2012-12-19 10:28:10 / 張貼時間:2012-12-19 10:26:5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1,910

 

   

   【興新聞】


 

巨量資料分析 應用新思維

張貼. 2012/12/19 上午 10:25:12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2-12-18/工商時報/A19/電子發票座談會

電子發票是台灣在雲端應用上獨創的前瞻應用,也是一個改變全民生活習慣,甚至影響產業發展的科技。在政府積極推廣電子發票下,電子發票已逐漸走進你我的生活,讓生活更為便利。不過,好還要更好,如何完善電子發票的措施及善用雲端資源,也讓各界對電子發票的未來發展更為期待。此次在東海大學的電子發票座談會,參與座談的專家學者提供不少建議及發想,為電子發票應用發展提供新思維。

陳永昇:正本清源有利釐清觀念

台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陳永昇認為,財政部對於icash卡或手機條碼等RFID的應用,以「載具」的名詞來稱呼似有不妥,由於R FID沒有儲存只有辨識功能,且所有電子發票資訊都上雲端,因此建議宜正本清源,將名詞更正,落實RFID是識別而非載具的概念,才不會造成觀念混淆。另外,紙本電子發票的QR CODE以及雲端資料庫在資訊安全與巨量分析方面,都是不錯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值得開放。

吳俊霖:手機條碼是安全的應用方式

中興大學資訊通訊中心組長吳俊霖表示,由於10月份中興大學資工系曾至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做雲端參訪,發現電子發票在雲端及巨量資料分析方面是很難得的實際運作案例;另外,也發現以手機號碼及 email申請手機條碼很安全,由於不包含個資因此無隱私的問題,若進行歸戶,更可上網查詢消費記錄,是很不錯的應用方式。

楊晴雯:電子發票有利更多創意應用 台中榮總資訊室主任楊晴雯指出,很多政府政策都走在民眾需要之後,電子發票卻走在民眾需要之前,難能可貴;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發票是放在雲端上,隨時隨地可連結它,可累積長期龐大資料庫,有利更多創意應用,例如可用電子發票寫日記做生活軌跡紀錄應用或是巨量資料比對分析,做為人際社交關係的連結應用。

楊朝棟:電子發票要有妥善配套

東海大學電算中心主任楊朝棟指出,電子發票朝無實質單據發展,好處是即使時間久也不會糊掉或毀損,也可隨時隨地查詢詳細消費資訊等;但由於電子發票關係到企業或機構經費的核銷,需要具體核銷單據,若採沒有紙本電子發票,需要有配套,使用特別的系統與雲端做好架接,期能解決報帳核銷問題。

劉醇錕:電子發票應用商機無窮

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科長劉醇錕表示,電子發票89年即從B2B方式開始,欲協助企業完成自動化最後一哩路,以e化方便會計憑證核銷,但推動緩慢。直到99年,推動重點才從僅不到4億張企業B2B,轉從開立發票80億張中,占九成多消費者端的營業人B2C開始推動,因此 99年12月起,積極從消費者推廣,讓全民瞭解電子發票並熟悉使用,間接讓企業迎合大眾消費趨勢,自然而然轉到B2B。劉醇錕強調,發票結合民眾生活,也是社福團體主要資金來源,在e化上也出現很多新的產業商機;另外,電子發票累積相當大的雲端資料庫,一年80億張保存7年,就有560億張資料可進行分析統計,有利轉變成對民眾或企業有附加價值的資料應用。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