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僅存武陵地區溪流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十餘年前曾剩不到五百尾,經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與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復育,前年並拆掉攔砂壩,近三年來普查數量已增至五千四百尾,接近七家灣溪最大生態承載量,成功復育國寶魚。
台灣櫻花狗吻鮭屬於冰河時期孑遺生物,是陸封型的寒帶鮭鳟魚類,卻存活在亞熱帶的台灣,被視為生物地理學演化上的重大發現,也被稱為國寶魚,分布範圍僅限大甲溪上游武陵地區七家灣溪一帶。民國九十年時,族群不到五百尾,瀕臨絕種。
興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整合七所大學組成研究團隊,與雪霸管理處合作進行復育。九十三年起,在武陵展開長期生態監測研究,發現攔砂壩對國寶魚的生態影響很大。前年五月間,雪霸管理處決定拆除阻隔鮭魚洄游的七家灣溪一號攔砂壩。
林幸助指出,每年颱風過後,鮭魚數量會流失三分之一,被洪水沖到下游的鮭魚因攔砂壩阻隔,無法洄游到上游,最後因不耐下游較高的水溫而死亡。拆壩後,近三年普查增加到五千四百尾,較十多年前加十倍,極接近當地最大生態承載量五千八百尾。
林幸助說,初步來看,拆除攔砂壩為鮭魚開闢「生態廊道」的效益相當明顯,對下游水庫的影響很有限,不會造成土石淤積。且拆壩後,洪水沖刷會帶來較大的石頭,有利鮭魚在颱風來襲時躲藏,可減少被沖到下游,也有利向上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