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拆壩護生態 興大團隊成功復育國寶魚

【媒體報導】拆壩護生態 興大團隊成功復育國寶魚

更新時間:2013-03-13 09:49:11 / 張貼時間:2013-03-13 09:48:45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449

 

   

   【興新聞】


 

拆壩護生態 興大團隊成功復育國寶魚

張貼. 2013/03/13 上午 09:47:14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03-12/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夏玲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過長達10年的武陵長期生態監測研究發現,拆除了長年來阻隔鮭魚洄游的防砂壩,「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從2001年剩下不到500尾,如今增加到5000多尾,顯示拆壩護生態能讓臺灣櫻花鉤吻鮭復育成功!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整合中研院與國內7所大學21位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自2004年起在臺灣櫻花鉤吻鮭棲息的武陵溪展開長達10年的「武陵長期生態監測研究」(WLTER),累積至少10萬筆以上生物及環境調查資料。

林幸助指出,臺灣櫻花鉤吻鮭因人為獵捕及生存環境特殊,目前分布範圍僅限於大甲溪上游的武陵溪流,其中以七家灣溪一號壩至三號壩間為臺灣櫻花鉤吻鮭的主要活動棲地。2001年時曾只剩下不到500尾,在研究團隊「拆壩護生態」的具體建議下,拆除了長年來阻隔鮭魚洄游的武陵七家灣溪一號防砂壩,開闢了鮭魚的「生態廊道」,近三年增加到5400尾,已極為接近此溪流最大的生態承載量5800尾,顯示臺灣櫻花鉤吻鮭在武陵溪流已成功復育。

整合研究發現,影響武陵溪流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溪流底質大石頭比例與物理化學環境因子,其中最主要的驅動力是颱風暴雨洪水。鮭魚本身的生殖、成長、存活率或農藥的問題,以及其食物來源(水生與陸生昆蟲)不足,或是被掠食者(鳥類)捕食太多,並非主要因素。

林幸助表示,每次的颱風洪水會流失1/3數量的鮭魚,上游地區是主要的繁殖場,颱風或豪雨會將上游魚群沖往下游,若溪流有防砂壩的阻隔,被沖往下游的臺灣櫻花鉤吻鮭,因無法洄游到上游,常不耐下游較高的水溫而死亡;若溪流底質中大石頭比例越高,臺灣櫻花鉤吻鮭在暴雨時能有藏身之處,較能夠抵抗洪水的衝擊。

林幸助表示,拆除一號防砂壩雖然在1個月內對於溪流生態有些衝擊,但是拆除防砂壩後的缺口確實已發揮了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廊道的功能,許多長期生態效益正逐步浮現。近年來「拆壩護生態」已成為國際潮流,但拆除如七家灣溪15公尺防砂壩的大壩的案例,仍是全球復育溪流生態極為少見的。

研究團隊至今已發表了32篇的學術期刊論文,其中16篇屬於國際SCI學術期刊,包括全球最好的溪流生態學學術期刊(Freshwater Biology),已具體提升了國內在溪流生態學研究的國際能見度,亦為國內生態環境教育難得的教材與溪流生態復育的工程典範。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