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庫存仍接近滿倉,為今年一期稻作收購價格埋下負面變數。 |
農委會實施活化休耕地政策,要求連續休耕地只能一期休耕、另一期須復耕,但多數復耕農民仍投入稻作。農糧署初估,復耕的稻作約8千公頃、增產4.8萬公噸。穀價現已下跌,農民憂心「穀賤傷農」,希望政府儘速研擬相關配套。
「全國十大經典好米」得主莊有志表示,過去二期稻作收穫到隔年一期稻作收割前,由於青黃不接,乾穀價格都相當好。今年以來,價格卻從過去每百台斤超過1400元跌到1200多元,應與糧商預期活化休耕地政策,稻米增產,現在就刻意壓低價格有關。
紀錄片《無米樂》主角崑濱伯說,復耕種水稻最簡單,因為只要有水就能種了,尤其一期作通常氣候平順、災害少,收益也較好。雖然台南的稻作6月初才收成,但最近附近農民已開始擔心,稻種太多影響價格,政府政策應有配套,不該製造問題。
嘉農會反映穀倉爆滿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認為,政策若不儘速檢討,6、7月恐讓稻穀崩盤,因為光是雲林縣,稻米產量就多兩成;倘若收割時又不幸遇上颱風,將使去年收割機、烘乾設備不足的情況再度重演。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說,該縣有700公頃復耕稻作,最近各農會已向縣府反映穀倉大爆滿,不知今年公糧怎麼收購?
台灣區米穀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劉文淵表示,國人米食習慣改變、替代食物增加,在白米消費量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增產的稻米不是收到公糧倉庫,就是流到市面上,但台灣農產品易因產銷失衡而影響價格。事實上,「現在就開始下跌了,二期稻作因產量多,乾穀價格已下跌」。
學者︰不收購恐拖累米價
中興大學教授黃炳文認為,多出近5萬公噸稻米產量,確實是壓力,過去公糧一年也才收20到30萬公噸而已。如果復耕的稻米收進公糧,政府財政負擔大增,去年保價收購已破110億元;但如留在市場,勢必拖累米價。除稻米外,產銷失衡現象也恐發生在其他鼓勵轉作的農作上。
農糧署︰復耕影響不大
農糧署長李蒼郎指出,4月初全國農田插完秧,屆時才會有詳細統計數據。不過,原本從育苗量推估復耕稻作約1萬公噸,最近透過調查已下修。
他認為,與去年一期作15.6萬公頃相較,復耕面積影響不大,而農糧署已陸續釋出公糧、清出穀庫,應能解決穀倉滿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