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菜籃裡的小革命》擴張太快速 市集沒農民失原意

【媒體報導】《菜籃裡的小革命》擴張太快速 市集沒農民失原意

更新時間:2013-04-08 17:21:22 / 張貼時間:2013-04-08 11:28:3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247

 

   

【興新聞】


 

《菜籃裡的小革命》擴張太快速 市集沒農民失原意

張貼.2013/04/08 上午 11:24:01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04-05/自由時報/鍾麗華/專題報導

正在推動CSA的陳建泰,被邀請擔任合樸市集「荷松開講」的主講者。(記者鍾麗華攝)

農學市集專題,248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記者簡榮豐攝)

從第一個農民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二○○七年五月在台中「開市」來,近六年各地農民市集蓬勃發展。根據估計,全國至少有四、五十個,甚至進駐百貨公司。卻也因快速擴張,有的市集沒農民,少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對話、沒有食農教育,淪為「菜市場」,已失去原意。

中興大學教授董時叡創辦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是台灣第一個掛上「有機」、堅持所有農產品必須驗證的市集。董時叡認為,不少市集標榜「友善耕作」,但誰來認定?「認證不是最好的,卻有它的必要性」。

市集混亂 學者建議產官學出面整合

董時叡走訪各地市集,觀察到有的農民明明只有一、二分地,菜卻永遠賣不完;有的農民連趕好幾個市集,只好請工讀生幫忙賣菜;也有農民找不到市集可賣菜。他認為應由產官學出面整合,讓市集流通有無。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也發現,部分市集允許跟農民批貨來賣,也有市集拚命擴充販售點。當露天的市集進入高級的百貨店,農民有時間一起進入實體店舖嗎?如何落實食農教育?如此只是背棄農民市集的核心價值。

落實食農教育 才是市集核心價值

對外界的質疑,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說:「為了農民好,不在意批評!」設攤的農民可以把食材賣到華航空廚、台北的博物館,甚至自創品牌,就是最好的證明。

248農學市集成立四年多來,已擴增十二個點,有二十二個工作人員。不僅進入台北市的新光三越百貨A11館、新北市環球購物中心,還有實體店舖「天母農學園」,未來目標是三年內設五十個點,今年將進駐誠品松菸館、新竹的世博台灣館。

楊儒門說得坦白:「台北人逛市集只想買菜,不想聽你講。」真正想親近土地的人,可以到他的「猴硐生態教育園區」。最近他也在信義區的「移動美術館」規劃一分地大小的梯田,做為農業教育空間。

高雄的台灣消保會也成立三個有機農夫市集,市集同意農民結合共同販售,親戚、農場股東也可出來賣菜。秘書長呂英瑋認為:「誰來賣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花這筆錢,絕對要有對等的價值,產品一定要安全,所以每次市集一定會抽檢。」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