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興新聞/媒體公關組】興大惠蓀講座 鄭愁予分享創作歷程

【興新聞/媒體公關組】興大惠蓀講座 鄭愁予分享創作歷程

更新時間:2013-04-25 09:50:59 / 張貼時間:2013-04-24 09:41:05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959

 

   

【興新聞】


 

興大惠蓀講座  鄭愁予分享創作歷程

張貼.2013/04/24 上午 09:33:41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著名詩人鄭愁予4月22日應邀到中興大學演講,吸引500多位聽眾到場一睹大師風采。

林俊良副校長(左)頒發學校特製的校友證給鄭愁予學長。

會後,大批學生圍著鄭愁予學長索取簽名。

【圖文/媒體公關組】中興大學惠蓀講座4月22日邀請著名詩人鄭愁予以「從游世到濟世,從藝術到仁術」為題蒞校演講,吸引5百多位師生到場一睹大師風采。鄭愁予當場朗誦<錯誤>、<客來小城>、<賦別>、<小小的島>、<水巷>、<無終站列車>、<煙火是戰火的女兒>、<雨說>等8首詩作,讓聽眾從中感受現代詩優美的節奏感。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鄭愁予透過長短句的節奏掌控與文字中強烈的戲劇感,帶領聽眾進入詩中所營造的情景--戰亂時代女子等不到良人歸來的惆悵,朗誦完畢,全場聽眾報以如雷的掌聲。

談起創作的歷程,鄭愁予表示,詩作的靈感皆是來自潛意識,潛意識是從日常生活中累積而來的,他很留意生活中的經驗、細節與感受。<錯誤>的情景源自於童年記憶,4歲時他從江蘇逃難到山東,步行進小城時,聽到強烈的馬蹄聲與車輪滾動的聲音,這些聲音印在腦海裡,至今閉上眼聲音仍會浮現,第二次逃難從北平到江南,行經空蕩蕩的城鎮,也讓他印象深刻,這些都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

鄭愁予的<錯誤>被收錄在兩岸的教科書中,<水巷>則入選為香港的教材,華人地區無人不知他的詩作。但鮮少人留意他是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統計系的校友,他認為在學時讀什麼與靈性上的發展是不違背的,只要擁有愛自然、愛人群的靈性,就是寫詩的材料,至少也是個懂得欣賞詩的人。

他說:「詩是憑著靈性交流的媒介物」,古人寫詩交流,現代人則是用手機交流。現代詩的好壞取決於詩人的性靈,詩作展現了從詩人的氣質與思想。他鼓勵年輕人多欣賞藝術展、參加音樂會,學習藝術家是如何將情感與音樂融合在一起,進而表達出來。

會後,中興大學林俊良副校長特地代表校方頒發特製的校友證給鄭愁予,希望學長未來有空能常回母校,跟學弟妹分享創作歷程。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