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中興大學與中研院水稻基因中心
興大與中研院水稻基因中心5月28日在中興大學揭牌,左至右分別為農試所陳駿季所長、農委會陳文德副主委、興大李德財校長、中研院陳建仁副院長、義守大學蕭介夫校長、中研院余淑美院士
中研院余淑美院士(右1)為聞名國際的水稻研究者,她向與會的貴賓中研院陳建仁副院長(左2)、興大李德財校長(右2)、義守大學蕭介夫校長(左1)講說研究成果。
揭牌後大合影,與會貴賓左4至左10分別為農試所陳駿季所長、農委會陳文德副主委、興大李德財校長、中研院陳建仁副院長、義守大學蕭介夫校長、中研院余淑美院士、中研院賀端華院士。
|
國立中興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宣布共同設立「國際水稻功能性基因體中心」(簡稱水稻基因中心),並於本年5月28日在中興大學生物科技發展中心正式揭牌。此水稻基因中心將由余淑美與賀端華二位院士共同主持,以帶動中興大學及全國其他大學共同研究水稻基因功能,並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以結合先進生物科技及傳統育種技術來改良水稻及穀類作物品種。
全球人口快速增加必然造成糧食短缺,但是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變遷、及生態環境破壞,將進一步造成糧食生產上的重大壓力。面對這些迫在弦上的風險,我們必須及早因應,而糧食安全的前瞻規劃為首推要務之一。台灣糧食自主率僅32%,相較於許多國家,明顯偏低,在國際糧價持續不可逆的上漲過程中,我們將被迫付出更高昂的代價購買糧食。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如何提升糧食自主率、改進生產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及提高產出,是未來全球貿易自由化下,台灣農業必須要有的國際競爭力。
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研究穀類基因功能最重要的模式植物。利用水稻研究所得到的知識,可用來改良其他重要的穀類作物,因此水稻研究特別重要。中研院對水稻的研究一直有相當大的貢獻,於1999-2004年由賀端華院士帶領邢禹依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完成第五條染色體之定序,使國旗永遠飄揚於此染色體之上。接著後續更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基因功能,由余淑美院士帶領中研院、農試所及亞洲大學專家共同努力,於2003-2012年建立「台灣水稻基因突變種原庫與資料庫」,為水稻基礎及應用研究的寶貴資源,受到國際植物與農學界高度的重視,目前已有許多國內外研究室合作利用,也和比爾蓋茲基金會的國際C4水稻計畫、及數家大型國際生技公司共同進行商業開發研究。
稻米是東亞國家包括台灣在內人民的主食,也是最適合台灣種植的作物,但因國人食用量減少而表面上生產過剩,導致超過20萬公頃農地休耕。另一方面,台灣卻需花費鉅款大量進口飼料玉米等穀類產品。中興大學做過評估,如果休耕地可多加利用生產飼料稻米,將使台灣的糧食自主率顯著提升。
台灣中部地區綜合了最適合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的環境,在天時(好天氣)、地利(好地點)、及人和(專家匯集)的情況下,結合中興大學、其他大學與農試所的資源,不但可發掘具重要基因功能以改良水稻、玉米、小麥,同時也可發展飼料稻米。相信這個中心可成為一個國際水稻基因研發基地,共同育出高產量、少農藥、少肥料、少用水及多用途的人、畜食用稻米,不但提高農業產值,也會使台灣農業更具國際競爭力。
國立中興大學為國內少數歷史悠久、根基深厚的綜合型大學,農學院更於台灣農業發展史中扮演重要推手,培育許多優秀農業人才,對今日台灣農業的高水準表現有重大貢獻。目前中興大學已成立文理農工商8大學院及8大頂尖跨領域中心,是中台灣唯一獲教育部「5年500億計畫」獎助的頂尖大學。2011年名列亞洲百大名校,2012年在「農業科學」領域的世界排名更進入百大(第76名),成為具有特色的國際一流大學。
中央研究院負有提升全國學術水準及培養人才的重任,自2002年起設立「國際研究生博士學程」,其中「分子與農業科學學程」即與中興大學合作,另外也與中興大學合設「微生物基因體學學程」,顯見中研院與中興大學關係之密切。希望藉由本水稻基因中心的成立,可進一步加強中研院與中興大學、其他大學及農試所在農業上的合作。此中心將成為我國在穀類研究的重鎮,並將進一步在國際上發揚光大,確保台灣在水稻研究及生產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