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學者︰治水不能只靠下水道

更新時間:2013-09-02 09:07:12 / 張貼時間:2013-09-02 09:05:2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1,817
   

【興新聞】


 

學者︰治水不能只靠下水道

張貼.2013/09/02 上午 09:03:07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09-02/自由時報/劉力仁

豪雨帶來淹水、坍方,造成民眾身家財產損失,學者認為治水要引新觀念,不要只靠下水道,山坡地則是老問題,敏感地質不要碰,否則很容易付出慘痛代價!

山坡地及敏感地質區不要碰

台大大氣系退休教授柳中明表示,氣候變遷帶來極端氣候影響,這幾年淹水的特色是「日降雨量」都不大,但「時降雨量」很大,也就是大量的雨水集中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降下來,動輒超過一百毫米,例如基隆市三十一日時雨量就有九十五毫米,民眾形容雨像倒的,這是以前罕見的情況。

柳中明說,全台下水道設計容量最大的台北市,下水道系統為「時降雨量」七十八毫米,當超過一百毫米,下水道系統無法承受就會淹水,其他縣市沒有台北市那麼完善,淹水機率更高。

柳中明說,傳統用下水道系統治水的觀念要完全改變,他長期鼓吹「海綿都市」觀念,用生態工法,將道路改成透水鋪面,下方填充碎石層,下雨天雨水向下灌入碎石層中先貯存,再緩緩留入下水道,避免下水道超過負荷而淹水。例如日前五楊高路堤龜裂就疑因地下水無法滲透排出,因而回溢導致路面裂縫。

台大土木系教授林國峰則表示,過去八年八百億元治理易淹水地區,錢已經花得夠多了,未來不是繼續花錢,而是要通盤規劃。像這次就是以往淹水的地區不淹水、但過去不淹水的地方卻開始淹水,各縣市市區也輪流淹水,這就是「治標但不治本」的後遺症。他建議,將河川、排水溝疏浚,廣設立滯洪池,這些基礎治水工程做好,平常有準備,降低淹水機率。

對於基隆、屏東等南北山地土石災情頻傳,台大地理系名譽教授張長義表示,台灣跟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一樣,是最新一期造山運動所造成,現在仍處於隆起、抬升階段,地質非常不穩定。政府機關要避免建商開發山坡地敏感區,譬如順向坡、土石鬆軟山坡地,保障民眾安全。

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鄭皆達表示,住在山區民眾如果坡度太陡,一定要注意土石坍方徵兆,避免陷入險境。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