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3-10-03/聯合報
圖/國家型奈米科技研發成果產學橋接計畫
|
由奈米橋接計畫辦公室主辦「奈米科技傑出貢獻獎」日前揭曉是,今年共有11位得獎者,展現國內奈米科技領域技術轉移成果及產業化推動的卓越成就,特別在生醫、儀器、光電/電子、材料、能源等都領域有相當傑出的研究成果,甚至許多科研成就是領先全球,受到國際矚目。
今年的奈米科技傑出貢獻獎,在生醫領域有多項研發成果。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系奈米所教授黃國華與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昱勳結合奈米生物及半導體電子專長,跨領域組合開發出單分子基因解碼技術。在商業化之後,將以更平價、更快速、及更精確的解碼技術,超越現有基因體定序市場的第二代技術,以及正在開發中的第三代解碼技術,未來在老人醫學及癌症治療的應用無可限量。
台灣師範大學洪姮娥講座教授研究團隊,首度在國內自行研發成功以奈米磁珠為媒介的高靈敏度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不僅能早期檢出肝癌及大腸癌等,並結合超導感測技術,更可簡單地僅用抽血方式檢測早期血液中極少量的阿滋海默症生物標記,能及早控制病情的發展。研究成果最近登上國際著名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並已技轉國內生技廠商,且促成創投公司掖注資金,擬進行臨床試驗後推到國內、外的市場。
此外,光電/電子領域也有多項卓越的研究表現。清華大學光電研究所所長孔慶昌教授研究團隊藉操控五道諧頻波的相位與振幅,首度於光頻率範圍成功合成出任意形狀的即時電場,此項突破性的發展,讓科學家有機會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製造出全光學波形的合成器。未來能使用在探討電子運動,促成奈米電路,主導化學反應,並直接改變光波波形,使資料的傳輸量有可能增加為現有的1000倍,再度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
交通大學荊德鳳提出使用「高介電氧化層」材料於奈米電晶體,可大幅改善功率損耗高達百倍之多,目前已廣泛的使用於積體電路中,且為超薄型電腦之關鍵技術,本次獲獎即為表揚他對功率與能源損耗的貢獻。
在能源領域方面,由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葉鎮宇與交通大學應化系刁維光教授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Gratzel教授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提高「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到達13.1%,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美國化學與工程雜誌C&EN News)以及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等國際期刊,此為全球替代能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今年同時榮獲奈米科技傑出學術研究獎及奈米科技傑出技術轉移獎的台大工學院副院長陳文章教授,則是在材料領域有卓越成就。開發奈米纖維材料具備高靈敏度金屬離子分離膜、可廣泛應用分離工業廢水之銅、鋅及汞等金屬離子。。另外首次開發有機半導體混成電紡奈米奈米纖維可應用於非揮發性軟性薄膜電晶體記憶元件。所開發奈米纖維材料已發表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包括被材料領先期刊 Adv. Funct. Mater. 引用為封面內頁期刊論文。
今年國內在儀器開發方面也有突破,本屆唯一獲得奈米科技傑出新創公司獎的台灣電鏡儀器公司,是由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學系陳福榮教授研究團隊主導,研發自製桌上型掃描式奈米級電子顯微鏡,並獲得國科會學研計畫及國科會奈米產學計畫支持,著名的牛津儀器公司(Oxford)亦與他的實驗室協議共同發展高分辨分析電子顯微鏡儀器,2013年7月成立電子光學儀器之新創公司,是國內第一家自有技術的電子光學儀器公司,目前產品已進入試量產階段。而陳福榮教授研究團隊今年也同時榮獲奈米科技傑出學術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