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揭開「混米暴利」的內幕

更新時間:2013-10-05 15:44:05 / 張貼時間:2013-10-04 14:53:18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天下雜誌
2,182

 

  
   

【興新聞】


 

揭開「混米暴利」的內幕

張貼.2013/10/04 下午 02:51:26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10-02/天下雜誌/林倖妃

年初稻作大豐收,各農會糧倉堆疊稻穀近八十萬噸。為何上週還會出現包裝米「掛台灣米,賣越、泰米」的糧商詐欺事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要打破長達四十年的糧食管制政策,提高稻米栽種品質,讓市場自由化。

上週,農委會農糧署公布,超市常見的包裝米,市佔率達六、七成的三大品牌:三好米、中興米、山水米,紛紛在高掛「台灣米」的袋子裡,灌充了高達三成的越南米、泰國米。

事實上,根據《天下》三月的報導,今年初稻作大豐收,加上休耕地活化,農民搶種稻,一期稻作收割後,各地農會糧倉出現大爆滿,從南到北,層層堆疊的稻穀將近八十萬噸。

「這已創下十年來新高,」不願具名的農糧署官員坦承。

國內法定安全存糧大約三十萬噸,如今已存了將近三倍量。

明明,台灣稻米生產過剩,糧商卻拿進口米冒充,欺騙消費者。「為什麼,要吃到台灣好米那麼難?」消費者宋小姐氣呼呼質疑。

糧食政策才是元凶

糧商用價格分析其中暴利:台灣米成本價約每公斤三十五元,而進口越南米在三十元以下,價差利潤讓業者願意鋌而走險。

台灣米的生產成本,本來就較越南、泰國高。但「糧食政策以及稻米保價收購制度,才是真正元凶,」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說。

稻米保價收購的原始用意,在於穩定糧價與維護農民收益。近年因為選舉,政府不斷拉高收購價格。

以計劃收購價格來說,在二○○七年一舉抬高兩元。一一年更從每公斤二十三元,再度提高到二十六元。糧商在跟農人收購稻穀時,也必須跟上政府的腳步,成本隨之暴增。

管米的農委會,左手要照顧農民,右手更負有穩定糧價的任務。「台灣的米價,受到天花板限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抬起右手,說明只要米價波動,就釋出大量公糧,以量制價。

除了自創品牌、走高端的「優質米」(佔國內稻米耕地面積約二十分之一),絕大部份的米商,都需面對政府的兩手策略。但市場交易價格無法跟著成本起漲,部份糧商就選擇在台灣米中,混充外來米圖利。

但政府收購的公糧去了哪裡?

答案是有相當比例,最後全都打成飼料。農糧署整理去年撥用的三十四萬噸公糧,高達近十四萬噸打做飼料米,以收購價格的三分之一賣給養豬場。僅有近八萬噸用來調節市場。

保價收購政策看似保護農民,卻拉高台灣米進軍國際市場的門檻。

「公糧價位拉高,成本水漲船高,更提高和國際市場接軌的困難度,」米穀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吳源昌感嘆。

以國際市場批發價格來說,上半年泰國米每公噸平均五百美元、美國米八百美元,台灣米就要一千六百美元。
 

政府收糧 年虧六十億以上

近年在海外推廣台灣米的吳源昌,希望打開外銷市場,國內米量減少,市場價格自然也會跟著拉抬。這一條路上最大的阻礙,就是價格。消費者也沒有因此受惠。政府做莊收糧以壓低米價,每年虧損差額高達六十到八十億元,卻是全民買單。

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被迫每年進口米達十四萬四千噸。其中三五%採公開標售,剩下的六五%,官員私下坦承全都進了公糧倉庫,進入學校、軍營,或是當成飼料。

隨著政府積極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台灣勢必被迫打開市場,迎接愈來愈多的外來米。

「理論上,米價應該會下跌,但因為政府政策支撐,台灣米和外來米間的利潤價差將更大,」陳吉仲擔憂,除了修法要求業者標示清楚,保價收購政策再不調整,未來還會有米商走險賺暴利。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接受《天下》專訪時,同意台灣糧食政策已經非改不可,不該再用政治,解決農業問題。敏感時刻,他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以下為專訪內容:

問:此次包裝米混外來米事件,是否和政府糧食政策息息相關?

答:對。台灣的糧食管理體系,並沒有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往自由化調整,仍停留在戰備存糧觀念,並採低糧價策略。

每年收購公糧達稻米產量三分之一,變成政府做莊提高收購價格。市場價格又有天花板,看起來台灣米價好像很便宜,其實是政府預算不斷挹注。每年為了收公糧,虧損就有六十到八十億元,其實都是全民買單。

歸根究柢,就是台灣糧食,特別是米,是不是還要當成管制品,管制量和價格。我認為要好好檢討體系。

好米也應有合理價格

問:你認為現行糧食政策,該如何改變?

答:我想的是自由化,讓市場價格自由化。畢竟糧食生產也是服務業,從稻田裡到上餐桌,成為碗內的飯,中間有很多服務過程。要有合理利潤,好米或新米也要有合理價格。

政府不應該再用戰備存糧的觀念去管制糧食。而是更透明並告訴消費者,你付多少錢,買到的品質是什麼。就像日本將外國米和國產米,標示得清清楚楚,讓消費者自己選擇。

農民種米 不再照單全收

問:農委會可以做什麼?

答:現在因為有保價收購,所以農民大多衝「量」,卻沒有回過頭好好照顧「質」。明年,我們要公告可以接受的品種。

透過技術輔導,農民要種這些推薦品種,我們才收購。利用政策控制,提昇國產米的整體栽種品質。如果糧食價格提高,就讓它提高。讓品質好的米,賣好的價格;品質不好,就賣不同價位。公糧也跟著市場所需的量和價格釋出,不再刻意以量制價。消費者也要體認,要坐商務艙就要多付錢。

農委會還是在照顧農民,但不是種什麼我都收,否則是全民買單。這樣做可能產生壓力,我願意承擔。

農業的政治性很高,就看是要用政治去「適應」(指政治操作),或是為了整個國家長遠發展,慢慢導入邁向正常。不要每次都用政治來解決產業的問題。

問: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外來米混充,甚至打擊台灣米?

答:只要把自己的品質顧好,國產農產品強調的還是在地消費。進口的部份則做加工,自由經濟示範區中有一塊「農產品加工」,就是可利用做buffer(緩衝)。

以新加坡來說,農產品輸出量竟然和日本差不多,關鍵就在進口原料加工,打上「新加坡製造」後出口。

532期電動車正夯 台灣能搭上順風車?

購買訂閱已經下定決心要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的日本,研究後有意效法,以擴大商機,和我們是一樣的概念。

農業部門常以為,開放市場農業一定死掉。其實不是這樣。未來,我們要用更多力量,去做行銷和通路。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