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李鴻源:氣候異常 應透過非工程整合因應

【媒體報導】李鴻源:氣候異常 應透過非工程整合因應

更新時間:2013-12-02 13:02:56 / 張貼時間:2013-12-02 13:02:4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青年日報
1,629
   

【興新聞】


 

李鴻源:氣候異常 應透過非工程整合因應

張貼.2013/12/02 上午 11:49:01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11-30/青年日報/要聞/張益銘/臺中

《看見臺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也加強了政府與人民對臺灣土地的呵護與珍惜。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前所未見的自然災害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當面對無可避免的全球變遷挑戰時,政府與民眾須如何因應與調適,中臺灣領袖學院昨日邀請內政部長李鴻源於中興大學演講,現場座無虛席,李鴻源強調,臺灣土地、環境、氣候壞消息很多,但政府依然要負責面對,需要更多的非工程的整合規劃及社會價值觀的扭轉。

課程一開始就提到,臺灣多個高山水庫淤積難解,高鐵每年下陷八公分,十幾年來下陷已超過七十多公分,當極端氣候成為常態的時候,我們該要思考我們要做些什麼改變?以往超抽地下水為了追求養殖收入,卻用更大的經濟代價去築了長堤,過去用築高堤的工程來治水,用強迫改變自然的方式來整治,我們現在開始要來思考用非工程手段—都市設計的方法來解決分散在臺灣各地的問題。

李鴻源談到,臺灣糧食多為進口,未來要吃什麼、汽油會在三十六年內用完、每個人分配的用水量比沙烏地阿拉伯還少,雨水多流向大海、每年升高的溫度比其他國家高二倍,過去天災後就重建,循環已經多年,過去從工程角度重建花費了四千多億,成效短暫,需要重新思考採取非工程手段。

李鴻源表示,因為少子化重新檢討透過重劃手段保留下來的學校、機關等公共用地釋出,還地於民;目前正全力推動重點式防災型都更,在明年就能夠看到第一個防災型都更案例,提出滯水花園、綠街道、綠屋頂的概念,讓都市的各角落都能透過自然綠化,讓豐沛雨量能夠讓每一寸土地都能吸收,除了美觀也恢復地下水的涵養、降低都市氣溫及減少水患形成,也舉了當臺北縣副縣長時積極推動的新莊中港大排成功案例,現在包括中壢市老街溪、屏東萬年溪及東石鰲鼓溼地都是近年來滯水花園的成果。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