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搶救國土/公糧不收再生稻 規畫輔導措施

【媒體報導】搶救國土/公糧不收再生稻 規畫輔導措施

更新時間:2013-12-09 14:28:27 / 張貼時間:2013-12-09 09:18:1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2,419
   

【興新聞】


 

搶救國土/公糧不收再生稻 規畫輔導措施

張貼.2013/12/09 上午 09:06:0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12-09/聯合報/A15/民意論壇/陳宗禮/中興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報載農委會明年公糧不再收再生稻,引起反彈。

全世界稻的生產栽培方式主要分為三種,一為直接利用種子播種於田區的直播稻,另一為先育苗後再移植於田區的移植稻,第三種則是利用稻植株收穫以後殘留的宿根及莖稈尚保留再生能力的再生稻(宿根栽培)。

全世界水稻的生產方式,移植稻最多,直播稻次之,再生稻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採用。台灣早期再生稻的推廣主要著眼於它的生育期比較短,另因減少再次整地、插秧及秧苗所需費用,是一種省工栽培方法。

但再生稻榖粒成熟期相當分散。若根據早成熟穀粒為準收穫,晚成熟的穀粒尚未發育飽滿;若較晚收穫,早成熟的穀粒可能脫落或嚴重受田間物候影響,因此再生稻稻穀品質較差。試驗改良場所研究透過割樁及精準的水分、肥培管理措施,改善品質。

由於再生稻是省工栽培方法,一般生產者若不遵照試驗改良場所的精確管理方式,導致米粒大小及飽滿度較不均勻,未熟粒、畸形粒、碎米粒、白粉質粒等劣質稻穀的比率較高,容重量甚至達不到公糧標準,嚴重影響糧商收購的意願及價格,因此再生稻有違推廣優質稻米的政策目標。

落粒栽培是利用前期稻成熟後掉落在生產田區的稻穀發芽而成,由於掉落的稻穀發芽時間較不一致,生長發育較不整齊,成熟期也不一致。另一方面落粒栽培隨著收割作業及特定稻種的休眠特性,異品種混雜的機會大幅提高,不符合目前確保食米品種純度,提高稻米品質的目標。

再生稻及落粒栽培雖具有省工、節省成本的優勢,但米質較差,與良質米政策相左,政府對落粒與再生稻的生產宜規畫妥適的輔導措施,朝其他多元生產經營方向發展。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