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頂新風暴 如果食品工廠變身博物館

【媒體報導】頂新風暴 如果食品工廠變身博物館

更新時間:2013-12-20 09:13:01 / 張貼時間:2013-12-20 09:09:59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832
   

【興新聞】


 

頂新風暴 如果食品工廠變身博物館

張貼.2013/12/20 上午 09:02:43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3-12-20/聯合報/專欄/林怡潔/中興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十月中我在雲南省參加國際研討會,中國大陸兩位研究食品安全的教授告知我,她們透過實驗合理懷疑,頂新康師傅的泡麵使用了許多化學製人工香料添加物,急切地想要透過討論了解台灣如何解決相關食品安全問題,並說大陸目前已經通過對於複方食品添加物規定一律標示,反觀臺灣呢?一紙行政命令保護業者「商業機密」,便能讓複方食品添加物不見天日十數年,我們究竟是在進步還是退步?三年前我曾因國科會計畫赴天津頂新集團總部進行食品安全的田野調查訪談,但卻被拒絕參觀工廠和參與大陸學界相關產學學術會議。我等待數日,僅獲得一次和研發所長晤談的機會。只好轉往採訪非官方民間組織和學界人士,但頂新集團的透明度已在心中打下問號。

身為人類學者,我努力從研究的諸多線索中找尋解決日常生活危機的答案,思及了在美國求學、考察的經驗:如果我們看待食物生產的方式改變,是否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交大的人類學家林秀幸在對大眾書寫的芭樂人類學部落格中,寫了一篇很具啟發性的「平反豬油啟示錄」,探討臺灣社會從豬油轉換到使用植物油的過程,其實也是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的轉變。筆者在多年烹飪經驗中,了解到植物油也分很多種,冒煙點比較高的本土芝麻油、苦茶油等,適合台式烹飪炒菜方法,但因為我們一般消費者對於各種油的特性和各國料理的特徵了解不多,橄欖油在高溫後會變質,因此適合涼拌做沙拉,亞麻子油冒煙點很低,不適合炒菜使用。

當我們不再僅把食物生產看作私人營利的工具和商業機密,而是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時,也許魏家四兄弟就不會花大手筆興建一個空洞的頂新文化園區,而是設定目標能將工廠企業開放參觀,從建立透明企業文化著手,讓消費者真正理解油品,安心飲食,安心認同,而非砸錢在廣告行銷建立脆弱的品牌形象,大統花錢進行政治獻金。一夕之間,真相可以使過去這些廣告行銷的費用全部都付諸流水,願廠商不再停留在過去的行銷思考模式,今日吸引消費者的是老字號的安心真實和對於單純平凡生活的懷舊,不是奢華或者炫麗的包裝字眼和圖案。如果食品集團敞開大門面對大眾,敞開心胸,是否這些食安惡夢就不會上演?

民生企業最不用擔心「商業機密」的問題,就如同有些學者已經指出,最少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服裝業銷售量要比大力提倡智慧財產權的書籍要高出許多倍,食譜等具有實用性質的「設計」創新並不需要智慧財產權保護,也能受到大眾歡迎,以人為本,提倡創新的企業文化,才有永續的可能。

美國有些冰淇淋工廠同時也是一間開放參觀的博物館,啤酒廠也開放參觀製程,並請資深員工進行導覽解說。全球有許多這樣開放的食品博物館,透過開放參觀工廠方式進行大眾食品教育和社區回饋,使得物品不再只是冰冷冷的物質,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深刻連結的一種文化方式。有些冰淇淋工廠更逗趣地將不受歡迎的口味立了墓碑和墓誌銘,以這種「擬人化」的方式記錄了食品的生命歷史。

日前我曾在聯合報專欄述及食品安全的治理應包含民間組織參與監督,但這樣還不夠,我們不僅需要對於食品安全的文化論述,更需要使食品安全落實於我們的生活脈絡中,食品工廠變身博物館是其中一種可能,願以此拋磚引玉,大家一起來思考。

作者簡介╱林怡潔:

曾任媒體記者,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哈佛東亞區域研究碩士,研究食品安全、文化創意與都市空間的人類學,目前任中興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顧問等。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