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子是台灣冬季水果,高雄農改場的邱祝櫻默默耕耘10年,育種工作一步一腳印,培育出多汁質脆的新品種,這些棗子飄洋過海到日本,甚至韓國也想技術引進。
高職商科畢業的邱祝櫻,20多年前因友人拿了一份農專夜間部報名表給她,從此走上農藝之路。農專畢業後,她鼓起勇氣參加普考,不幸落榜,同年11月又報考基層特考,順利成為公務員,分發至高雄農改場工作。
邱祝櫻的公務員生涯並非從此一帆風順。她到高雄農改場報到才知道,除了她以外,其他同事都是大學畢業。長官甚至當場告訴她,高雄農改場不適合她,最好請調其他單位。
面對職場挫折,邱祝櫻告訴自己,「抗壓性要強,把長官暗示她請調的話當作耳邊風」。她努力讓自己用最好的情緒面對工作,白天認真上班,晚上積極準備乙等特考及高考。
邱祝櫻感謝幸運之神眷顧,讓她都上榜。為彌補學歷的不足,她還以高考資格報考研究所,後來拿到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
與棗子結緣,是邱祝櫻進入農改場的第三年。當時因研究棗子的同仁離開,她接手研究「棗子燈照試驗」研究計畫,項目包括光強度、光質、燈照時間、燈照期長短、暗期中斷法等。這項技術後來也廣泛應用在提早棗子的產期。
邱祝櫻說,台灣早年自國外引進栽培的棗子品種,果粒大約10公克,酸澀難入口,在眾多水果中,很難讓消費者看上眼,因此她決定將棗子育種工作當作努力的目標。
但因台灣農業試驗所已從事棗子育種多年,專家學者評選計畫時,認為沒有必要兩個單位投入人力及經費,邱祝櫻提出的棗子育種計畫一開始並未過關。
後來在長官的勉勵下,邱祝櫻用自己多餘的其他研究經費,開始棗子育種研究。她說,當時有些前輩冷嘲熱諷,認為她是白費工夫,常讓她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最後才漸漸習以為常。她認為堅信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事。
以往農改場多半從事栽培技術改良研究,幾乎沒有人踏入育種領域,邱祝櫻卻認為研究工作應勇於嘗試,而不是劃地自限。
邱祝櫻研究棗子育種,一做就是10年。這段期間她默默在果園觀察、在實驗室思考,終於在民國90年育成晚熟品種高雄2號,93年再育成高雄3號,96年育成稱為「青蜜」的高雄5號及名為「甜心」的高雄6號。高雄農改場也將繁殖栽培技術授權給國內業者推廣。
去年日本農界注意到皮薄、果肉細緻的高雄6號,特地來台灣標購技術,並以溫室栽培,高雄6號的品種飄洋過海到日本,預定明年就會結果。除日本外,韓國農界也有人發現高雄6號是具有競爭力的水果,正與高雄農改場洽談技術引進。
看到棗子育種成果引起國外注意,邱祝櫻很有成就感,卻不因此滿足。她說,育種工作不是一蹴可幾,快則5年,慢則近10年。育種也永無止境,育種過程實驗失敗司空見慣,她是秉持永遠有改善空間的意念,堅持對育種的熱誠。
邱祝櫻表示,棗子要成為優良新品種,一定要具備果粒大、甜度高、質脆多汁、耐儲放等優良因子。雖然已培育出數個品種,但她仍認為不夠,她期待在公務員生涯內能孕育出更多優良品種,不但讓農民好栽種,也要讓民眾及觀光客吃出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