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台灣鋏蠓,只有1.4公釐的嗜血小蟲,是近年威脅台灣民眾的迷你吸血惡魔,中興大學教授杜武俊調查發現,小黑蚊藉著搭便車,早已全台趴趴走了。
杜武俊說,影響幼蟲發育的環境因子,以溫度最大。在低溫環境,幼蟲發育期可延長至100天以上,35℃、10℃以下,幼蟲無法存活,羽化時需很高的相對濕度, 因此,保持環境乾燥可降低成蟲羽化率。
愛在白天吸血
小黑蚊吸血活動都在白天進行,早上7、8點就開始吸血,中午11點至下午3、4點是吸血高峰,天黑後不吸血也不活動。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說,小黑蚊喜歡在光影交接處活動,平時很「宅」,不會隨處飛行。
守株待兔攻擊
他解釋,小黑蚊攻擊行為屬「守株待兔」,不像蚊子有「寄主搜尋行為」,所以常看到蚊子會跟著一個走動的人頭上飛舞,但小黑蚊不會。
當小黑蚊感應到人的氣味時才會起飛去吸血,因此在竹林、樹蔭或涼亭等很浪漫的地方休息、欣賞風景,或下棋、聊天、喝茶時,很容易被叮咬,走動時小黑蚊不會跟著到處跑。
竹林是小黑蚊的源發地,因林內有大量青苔可做為幼蟲食物,再加上竹林內光影交錯,成為孕育的溫床。
〈怎麼抵擋〉
衣物OK 絲襪NO
小黑蚊與大多數吸血蚊蟲一樣,都有「刺吸式」口器,口器只有0.2公釐,一般衣物可阻絕,絲襪卻擋不了。
會產生癢、腫等發炎反應,程度因人而異,台中榮總醫師陳怡行說,6成反應嚴重,症狀持續一天以上,有趣的是,叮多了紅腫會愈來愈輕微。
目前已知叮咬引起過敏的過敏原有11種,其中Fort2免疫活性最強。
〈怎麼調查〉
站著給牠咬
小黑蚊成蟲身長約只有1.4公釐,比蚊子還小,怎麼調查?
小黑蚊幾乎只吸人血,所以除了用人實地誘引外,沒有別的辦法,小黑蚊調查可說是研究人員的「血淚史」。
杜武俊說,調查小黑蚊密度時,就是得有人露一隻小腿,定點站在小黑蚊出沒區,定時調查20分鐘,小黑蚊的密度是以「隻/人的小腿/20分鐘」呈現,假設密度50,就是20分鐘內會有50隻小黑蚊雌蟲來叮咬
小黑蚊被發現至今已近百年,以往只發生在山腳的竹林中,近2、30年幾乎肆虐全台。以中海拔地區為例,小黑蚊密度較高的都是旅遊區,例如日月潭、清境農場等,他認為,極有可能是跟著車子上去的。
〈Q&A〉
小黑蚊怎不是蚊子
Q:小黑蚊能飛多高?
A:小黑蚊習慣低飛,飛行高度通常在1公尺以下,所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主要叮咬部位。因此小黑蚊危害多在一樓,二樓以上通常不會有小黑蚊。
Q:小黑蚊是蚊子?
A:小黑蚊不是蚊子,屬於蠓科、鋏蠓屬,全世界已記載的吸血蠓有1700種,鋏蠓屬占137種,根據連日清教授研究,記錄到台灣地區鋏蠓屬的蠛蠓亞屬種類,有24種,其中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會吸食人血。
Q:小黑蚊會叮咬其他動物?
A:目前研究小黑蚊不太會叮咬家中寵物或牲畜,幾乎只吸人血,但曾發現會吸山豬血。
Q:小黑蚊是外來種嗎?
A:不是,台灣鋏蠓為台灣原生種昆蟲,1913年由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在台中縣發現並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