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興新聞】興大超級任務 重現百年史料

更新時間:2009-06-29 23:59:59 / 張貼時間:2009-06-29 23:59:59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1,586
  
   

【興新聞】


 

興大超級任務 重現百年史料
尋找90年前的校友 跨越台、日取得後代授權

發稿.2009/06/29 14:59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興大日治時代校友陳茂詩之子-陳伯達(右)、陳伯村(中)在興大翻閱父親學生時代的真跡。

【台中訊】已有90年歷史的國立中興大學,最早是由日本人創立的「農林專門學校」,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該校保存自日據時代就存留下來的書籍、論文手稿,記錄著當時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社會經濟環境。興大去年獲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的補助,將珍貴史料數位化,同時為了讓資源能夠藉由網路共享,還展開一場跨越古今的「超級尋人任務」。

興大在日據時代是相當重要的學術機構,當時有許多日本人以台灣的農業資源為研究根基,越洋至興大就讀。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撤退臺灣時所遺留下大批的珍藏資料,主題涵蓋日治時期農學、林政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及語言學等約30,000至40,000冊的文獻,包括一般性的學術圖書、期刊、教科書及當時手抄本的「卒業報文」(即畢業論文)673冊,其中不乏已經有百年歷史的珍貴典藏。

由於資料繁多,興大以當時對台灣農業發展極具重要性的卒業報文共102冊作為第一期的數位化內容,包括手繪的台灣黃麻產業分佈圖,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日治時期黃麻是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產地集中在氣候適宜的台灣中部;此外,還有昭和年間,將台灣茶葉輸出的貨輪「總洋丸」號的珍貴照片。興大歷時2年,完成15,119件的數位化檔案建置,這些珍貴的史料,也得以永久保存。

尋找90年前的老校友

由於著作權法「著作財產權,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的規定,興大若要將這些史料公開上網分享,必需先取得著作人或家屬的授權。興大查閱日據時期的學生通訊錄,發現許多地址已無法考證,加上當時就讀的學生以日本人居多,讓取得授權的路更加艱難。

興大發函給各縣市的戶政單位尋求協助,希望能比對這些老校友的舊戶籍地,正好碰上戶政單位已完成數位化資料庫的建置,順利取得幾筆資料的現址,再以此為依據寄出信函。但因歷史悠久,許多著作人都已逝世或遷址,信件紛遭退回。

其中卒業報文「劉銘傳的農政」作者陳茂詩雖已不在人世,家屬在接獲信件後,還至興大查證,親眼見到父親留下來的手稿論文,激動地流下眼淚說:「我從來不知道父親這麼偉大。」,於是協調其他家屬成員,簽下授權書,讓數位化的內容可以在網路上分享。最後興大在台灣方面一共獲得2位校友家屬的授權。

另一位獲授權的「台灣磧地金的相關研究」作者郭雨新則是台灣農民改革的重要推手。郭雨新是宜蘭人,畢業後投入台灣民主的政治運動,曾任四屆省議員,在議會四處為農民奔走、請願,被稱為台灣農民的代言人,在興大的前身-台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求學期間,就已關注佃農繳交磧地金(租種農地的保證金)制度的議題。

日本方面,由於戶籍查詢有困難,興大一直無法順利取得協助。偶然間得知日據時代的日本校友,在橫濱市組成「榕畔會」,定期在當地一家「中華料理」的餐廳聚會。於是,在餐廳老闆的協助下,聯絡上現任的總幹事-市村一郎。

來自日本老校友的親筆感謝信

去年市村一郎返台參加國小母校的校慶,特地撥空到興大,攜回近100份的日文翻譯的授權書及作者名單,無償協助興大取得19份卒業報文的授權。其中令人欣喜的是,還包括1位在世的作者-平川勝先生的親筆授權書。

已高齡80多歲的平川勝,60多年前在台灣就讀時,當時是以「台灣的黃麻產業」為主題撰寫論文,他簽下授權書後,特別附上一封親筆信及學生時代的照片給市村一郎,感謝中興大學長年來保存這些珍貴史料的用心。

這些獲得授權的卒業報文中,多記載當時日治時代的台灣社會,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制下,台灣在黃麻、甘蔗、茶葉、小麥、苧麻、棉作、椰子、鳳梨等作物的栽種,以及磧地金(佃農向地主租地所繳的保證金)、租種制度、農葉的勞質糾紛、木材的需求與供給…等制度面的研究,在興大的努力下,這些90年前的史料,已經透過網站http://tahda.lib.nchu.edu.tw 重現。

 

 
 

.回《 興.新.聞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