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4-04-06/蘋果日報/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文學院副院長
趙元彬攝 |
太陽花學運戰線延長,立法院場內與場外持續聚集許多學生與年輕族群進行抗爭。許多民眾與家長都在問:這些學生怎麼還不離開立法院,乖乖回去唸書?
理由很簡單,學生清楚知道,如果在政府沒有具體回應之前就退場,台灣社會不會有任何改變,他們的未來也沒有什麼好期待的。
除了擔憂政府不顧全民利益、中國以商逼政下台灣的經濟與民主受到威脅,這次學運能號召眾多學生與小白領階級進行長期抗爭,背後還有著台灣年輕人對於未來的焦慮以及新的世代價值。
台灣在歷經70年代經濟起飛、80年代民主化運動以來,生活水平與人權、民主獲得大幅改善。然而,急速經濟發展下產生的貧富差距、勞工剝削、環境破壞等問題,也從根底威脅著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
90年代後,因應全球化的趨勢,台灣政府(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打出與國際接軌的口號,卻沒有在產業與文化發展、人才培育上厚植實力,也沒有推動在地永續發展的產業與能源政策、社會福利措施。
結果造成企業紛紛往勞動力低廉的地區出走,沒有在台灣進行深耕;經濟成果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在經濟主義掛帥與官商勾結下,民眾對公共議題普遍冷漠,文化、人權、社會弱勢與環境問題不受重視;技職校院先後改制為大學,喪失學習實務技能的機會;年輕人對大環境悲觀不願或不敢生育,造成少子化與人口老化。
近年來在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下,台灣在經濟、社會與教育政策上的偏差所產生的問題一一浮上檯面,逐漸失去創意、活力與競爭力。
文科大學生與研究生畢業後面臨低所得與低勞動成就感的就業環境,在高房租高物價的台北無法生存,在台北之外的地區又找不到符合所學與興趣的工作。商科、理科與醫科學生相對下就業與待遇條件較佳,但也常付出超時工作而喪失健康與生活品質的代價。
有些年輕人因而透過打工度假或當「台勞」的方式到國外工作賺錢並拓展視野,但回台灣之後仍然必須面對不佳的勞動條件。在這樣的狀況下,未經審慎評估且缺乏相關配套措施下強行通過的服貿協議,幾乎就像是飲鴆止渴。
之前的反國光石化、反核、大埔事件等針對政府產業與能源政策或公權力行使的社會抗爭,已有許多大學生與年輕人參與,此次服貿議題因直接衝擊台灣整體的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引發眾多年輕世代投入。
相較於之前世代以「拼經濟」為個人與台灣的唯一目標與成就,這些解嚴後出生的年輕人直接面對中國「和平崛起」後台灣內外的種種問題(台灣的持續政治內耗與經濟掏空、香港回歸中國後產生的政經與社會問題、資本家以自由貿易之名對在地勞工與環境進行壓榨等),他/她們主張的民主、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不是出自於空泛理念或是特定政治意識形態,而是對於基本生存權的要求。
服貿爭議只是冰山一角,為了讓年輕世代都能開創個人與台灣的未來,太陽花學運所呈現的新世代焦慮與價值,不管是政府、各政黨、家長或是社會大眾,都應該仔細傾聽並具體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