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興新聞/媒體公關組】中興大學畢典 高希均獲頒名譽博士

【興新聞/媒體公關組】中興大學畢典 高希均獲頒名譽博士

更新時間:2014-06-06 22:20:54 / 張貼時間:2014-06-06 20:52:1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712
   

【興新聞】


 

中興大學畢典  高希均獲頒名譽博士

張貼.2014/06/06 下午 07:45:13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中興大學校長李德財(左)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給高希均教授。

興大校長李德財(左)致贈高希均教授由知名陶藝家劉峰雄製作的陶藝作品。

台中市市長胡志強與高希均教授為多年的老友,他特地出席授證儀式,向高教授道賀。

【圖文/媒體公關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博士6日晚間在中興大學博士班畢業典禮中,獲頒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學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大小創意齋創意長姚仁祿、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等人皆到場觀禮祝賀。

高希均是興大農經系(現為應用經濟系)1958年畢業的傑出校友,他在授證儀式上感性地說,「『母校』就像『母親』一樣,孩子從那裡得到教養與啟蒙。回到母校,就像回到母親的身邊,感到那麼地自在、親切、溫暖。」他在台中農學院(興大前身)的求學時期,是他一生中讀書、立志、奮鬥的關鍵四年,奠定了日後的基礎。1954年高希均從南港眷村來到台中成為興大新鮮人,相隔一甲子,60年後的今日,由母校頒發名譽博士學位,別具意義。

興大校長李德財致詞表示,高希均教授是位相當重情念舊與平易謙遜的人,多年來對於母校的回饋以及對學弟妹的關心提攜不曾間斷,除時常出席母校的各項大型活動外,亦響應校內的懷璧獎,鼓勵校內優秀的年輕學者投入前膽性的研究。高教授在經濟、文化、教育與社會的傑出貢獻,為興大師生之典範,因此,今年學校特別頒授名譽博士學位,推崇其卓越的成就。

高希均三十多年來致力於傳播進步觀念,不但是經濟學者、傑出的教育家、更是文化出版界的巨擘。授證儀式後,他特別勉勵與會的博士畢業生,「你們擁有了一張驕傲的專業名片,中興大學的博士,是國家『中興』的資產和主力」,希望學弟妹步出校園後,不論在社會各角落皆能以身為興大人為榮。接著,他以「奮鬥與分享—投入『文明社會』的建構」為題進行演說,表達對當前台灣社會的觀察與建言。

他指出,當前的台灣社會可用「一半對一半」來描繪,財富分配是「貧窮對富裕」,兩岸關係是「交流對限制」,公共政策是「保護對市場」,人民心態是「白吃午餐對合理付稅」,產業發展是「勞力對科技」。在「一半對一半」的社會中,總有一股力量與另一股力量相持不下,因此,每項重大政策都會僵持,每件芝麻小事都有爭議。

他表示,阻礙台灣進步的還是「觀念」--那看不見、摸不著、卻根深蒂固自以為是的想法,尤其是對「輕」與「重」看法的倒置,「重保護、輕開放」、「重補貼、輕納稅」、「重關說、輕法治」、「重收受,輕付出」等,如果這種「輕」「重」失衡持續,那就使台灣壞的一半:內耗、平庸、自私會持續惡化;同時也磨損了台灣好的一半:善良、付出、分享。一半對抗一半的悲慘結果是失去了全部。

高希均認為,藉由提倡與建構「文明社會」,將有助於台灣社會走出目前的困境。「文明社會」意指擁有高度文化水準及科技發展、多元創新的制度、相互包容尊重的生活方式、共同致力於永續發展。透過道德勸說到訂定政策等各種方式,逐漸調整輕重倒置的想法,而美國文明社會的優點也值得台灣學習。

他表示,台灣必須走「開放」的大門,不少人以為保護國內低效率、低生產力的產業是天經地義,可惜這些低效率的產業只能付低工資、賺小錢,也就沒有資金及能力開發新產品、新市場。開放就是透過市場的競爭機制,決定成敗,正因為有淘汰,產業主不得不努力,有生命力的新產業也可以興起,僱用的工資也就可以上升。對於因開放而遭到淘汰的產業,政府也可考慮短期的救濟及轉業的訓練,當台灣對外面世界愈來愈開放時,也就愈容易吸引到全球的人才、資金、科技資訊。

最後,高希均以「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奮鬥』結緣的那一刻;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分享』絕緣的那一刻。」與興大博士畢業生共勉。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