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興大畢典 陳來助:邁向台灣3.0 創造100倍的價值

【媒體報導】興大畢典 陳來助:邁向台灣3.0 創造100倍的價值

更新時間:2014-06-11 08:31:27 / 張貼時間:2014-06-11 08:31:0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央社
2,460
   

【興新聞】


 

興大畢典 陳來助:邁向台灣3.0 創造100倍的價值

張貼.2014/06/11 上午 08:27:08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4-06-10/中央社

國立中興大學7日上午舉辦碩、學士班畢業典禮,今年興大共有碩士班1864位、學士班2297位畢業生,典禮上特別邀請到從友達光電總經理跨領域轉任知名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執行長的陳來助擔任貴賓,他跟畢業生分享邁向成功的三個工具為:明鏡、望遠鏡、放大鏡,同時提出台灣將邁入「台灣3.0」的新時代,有機會創造100倍的價格、100倍的市場與100個知名品牌。

陳來助表示,過去30年來全世界成功的典範與方程式正在崩潰中,課本上所學與前人成功的模式可能已經不太適用,世界正在改變,雖然這是個壞消息,但也是個好消息,表示年輕人可以跳出框架、用全新的方法去作夢、去挑戰新的模式、創造自己的路。

世界成功的模式雖然時時在改變,但邁向成功的工具卻是恆古不變,他以自己過去30年的職場經驗歸納出,三個邁向成功的工具是三面鏡子,分別是明鏡、望遠鏡與放大鏡。無論是在校的同學師長,或是出社會後的同事與老闆,都是自己的明鏡,從他們身上學習不同的專業知識與觀點,也從中看到自己的長短處。

而他因反托拉斯官司在美國滯留的兩年,更讓他接近世界數位典範移轉的核心,他在美期間拜訪蘋果、臉書、Google等公司,讓他有機會用望遠鏡看台灣、看產業趨勢,現在回想起那一段日子,他說:「只有微笑沒有眼淚,是很棒的成長」。而放大鏡指的是魔鬼就在細節裡,做事要看細微處,而放在做人則是把心胸要放大、夢想要放大,去做一些可以改變社會的夢。

陳來助認為,台灣最有價值的事情不見得是晶元或代工,可能是在地的農業,他觀察每30年是一個循環,台灣將邁入「3.0」的新時代,代表著3個100倍,分別是創造100倍的價格、100倍的市場與100個知名品牌。

台灣有機會把農產品的價值從1元提升到100倍,這是第一個100倍;而未來的市場也要重新定義,以前的生意是從巷子口做到巷尾,但現在的市場則要是從台灣做到中國大陸、日韓等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市場,人口數從2300萬到23億人口,剛好是台灣100倍的市場,這是第二個100倍;而第三個100倍,則是指從生產、加工、產品、行銷到品牌,台灣是有機會創造出100個知名的品牌。最後,他以電影一代宗師中的台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勉勵畢業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敢去闖。

興大校長李德財致詞時.特別分享兩件最近令他感動的事,勉勵畢業生要有遭遇挫折不氣餒、再接再厲的精神,以及關心社會發展的公民素養。他提到,應屆畢業生獸醫系施正心參加今年全大運一萬公尺田徑賽,在距離終點前的30公尺,卻因熱衰竭而倒下被醫護人員抬出場外,最後以「未完賽」的成績紀錄飲恨。賽後施正心說:「如果我還有一點意識,最後就算趴在地上用爬的拼死也一定爬到終點。」李校長表示,「讓人感動的是,施正心在靜養後第二天又回到了運動場上,為同學們加油,這種以團隊為榮,以校為家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施正心也說:『這雖是刻骨銘心的挫敗,但也是最好的人生試煉!如果一路順遂,那就不叫人生!』這種豁達往前看,遭遇挫折不氣餒、再接再厲的精神,值得大家尊敬!」

另外一件讓李校長感動的事,是318太陽花學運中,年輕人關心國是、關心社會的熱情及毅力。他表示,不少學生走出教室,不畏風雨、不畏威權,為的是向政府對社會重大議題的推動方式,表達強烈抗議,提出訴求。從330當天數十萬人的遊行,一直到410活動平和結束,身為中興大學大家長的他,一直關注著事件發展的動向以及學生的安全。他看到了學生展現出勇敢不退卻又創意十足的一面,善用網路科技的力量,以及組織動員力、自律力、表達力。

李校長認為,台灣社會需要更多年輕人關心社會的發展,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應有「公民參與」的精神與態度。如果大家對於周遭發生的事務漠不關心,以為事不關己,社會就不會進步。愛因斯坦說的好:「這個世界不會毀於那些為惡多端的惡魔手裡,而是毀於那些看著他們作惡卻保持緘默的人。」他表示期勉年輕人不要忽略自己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