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八七水災五十年 治水先治山 給土地喘息的空間
張貼.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009/08/10 08:42:19 .
2009-08-07/聯合報/A17版/民意論壇/陳樹群/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兼系主任(台中市)
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台灣中南部連續三日的降雨量超過一千毫米,由於積水難退,加上山洪爆發,造成嚴重災害,受災居民達卅餘萬人,死亡與失蹤人數逾千人。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捫心自問,再來一次八七水災的雨量,是否仍會成災?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會,而且災害損失會更大。因為人口與經濟的高度成長,已使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更多暴露在危險區域。
去年九月的辛樂克颱風,雨量強度尚不及八七水災,也造成后豐斷橋、廬山溫泉區掩埋等災害,人員傷亡可以因著防災體系的健全而逐年降低,但財物損失卻是逐年升高,而且是超大豪雨下在哪裡,哪裡就絕對成災。記住,即或是專家判讀為天然災害,也是因為有人居住才成災。
接著要反省的是治水預算,大手筆的治水經費可以杜絕災害嗎?即使全花在刀口上,頂多是可以減少災害發生的強度吧。都市無限的擴張,又有哪位執政者會為土地開發的同時,留下些許的滯洪空間呢?如果我們不反思無限與水爭地的心態,反而期待逐年加高的堤防,可以阻擋所有洪水,無異是緣木求魚。更何況全球氣候暖化已使台灣的暴雨量逐年增加,即使逐年提高防洪標準,也趕不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當然更趕不上與水爭地的速度。
難道沒有解決的方向了嗎?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有效管理,庫區的淤積率尚不及百分之六;霧社水庫集水區的高度利用,卻使淤積率直逼六成,未來更會急遽增加。當然其中有些是自然崩塌造成的,但人為開發也有關。
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治心。聖經上說,人要守安息日;地要守安息年。人需要休息,土地每七年也需要休息,或許我們做不到這樣的標準,但善待土地如同親人,給予土地更多喘息的空間,也等於給自己生存的空間。
.回《 興.新.聞》 .《 線.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