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4-06-28/中央社/韋樞/台北
創新台灣系列報導這一段研發過程,得從大陸哈爾濱農地上一團冰凍的馬糞開始說起。
紙業大廠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2001年在大陸東北哈爾濱的農地上,從一團冰凍馬糞所含的纖維獲得靈感,再花了12年研究用農業秸桿替代部分木漿、成為造紙原料,達到商業化量產,永豐餘堪稱首例。
這不僅創造一連串的價值鏈,還獲得無霾害、零排放、低污染的環保美名,更悄悄啟動了大陸商機無限大的「新農業經濟革命」,這就是台灣研究能量軟實力的十足展現。
2013年下半年至今,永豐餘萬眾矚目的大事,當屬已經竣工投料的揚州生物製漿廠。這個跨時代創舉,不僅顛覆造紙傳統,也開啟造紙的新未來。
生物製漿並不是新鮮事,目前許多國際紙漿公司或製漿機構都在進行生物製漿,但成功的例子多在實驗室裡,永豐餘堪稱生物製漿商業化量產首例。
到底生物製漿是什麼?永豐餘為什麼要做生物製漿?永豐餘秸稈綜合利用廠廠長黃睿志回憶,2001年冬天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和中興大學農學院長黃振文一起到大陸哈爾濱考察,攝氏零下15度的冰天雪地中,何壽川竟然被田中一堆堆馬糞吸引住眼光。
黃睿志說,馬糞原本用來做農田堆肥,馬糞帶有白色纖維,因為馬吃草,稻草、牧草這類植物的纖維一定有利用的價值,因此開啟了永豐餘用生物技術來製漿的開端。
2002年起,永豐餘與中興大學農學院展開生物製漿研發計畫。2004年生物製漿計畫陷入停滯,實驗出來的手抄紙脆弱薄軟、沒有強度,抽絲剝繭分析後,才發現研究人員把稻草的雜質拿來做紙、纖維拿去堆肥。
永豐餘有全國唯一的造紙研究中心,卻不懂生物篩離技術;中興大學擁有最好的實驗設備,卻不懂造紙;才發生這一段誤會,「誤會解開」後研究才能繼續往下走,這段插曲也應證了生物製漿跨界結合的難度與成就。
2005年7月,何壽川認為生物製漿是未來的方向,因此將黃睿志派駐到中興大學。黃睿志待在中興大學實驗室兩年,期間計劃進展飛快,永豐餘進駐一流規格的實驗設備,再加上中興大學鼎力支持,試驗結果馬上得到專業意見和指導,為後來技術打下良好基礎。
這項技術在永豐餘大陸江蘇揚州廠附近的農田獲得實證,讓過去只能放火燒的農業廢棄物,轉化成綠色環保的包裝材料,同時為廣大農民創造翻倍收入,還能將可怕的霾害消弭於無形;秸桿全桿利用下所生產的有機肥料再回到田裡,形成永遠的生生不息。
黃睿志說,永豐餘以農業秸稈為原料,利用分段、分篩技術,分開細屑和纖維。分出的纖維再利用熱能、機械力和特殊酵素,以無化學添加的製程,生產出生態秸稈生物槳─Npulp。
黃睿志計算,永豐餘目前一年向農民採購14萬公噸的農業秸桿,一般的化學草漿3.3到4.5公噸可以生產1公噸的紙漿,Npulp則是2公噸可生產1公噸紙漿。生產過程中約一半的秸桿做為紙漿使用,其餘一半是雜質。
雜質不能成為紙槳,但卻是富含有機質的副產品,除了可以做成燃料棒,每公噸燃料棒依熱值售價在人民幣300元到500元之間;還能研發調配菌類培養基質,每公噸售價800元到1000元之間;發酵完成有機肥每公噸售價800元到1200元之間,將秸稈的經濟效益極大化,更符合生態循環、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
黃睿志說,永豐餘推動秸稈綜合利用計畫,建立規模年產33萬公噸秸稈生物製漿廠,推估年消耗約60萬公噸秸稈,約可生產8.625萬噸的有機肥料副產品。依回收60萬公噸秸稈的農田面積約80萬畝計算,每畝農田可以分配108公斤有機肥,可與農民換秸稈或直接販售給農民。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農業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每年糧食收穫同時產出9.52億公噸農業秸稈資源,江蘇省揚州秸稈資源產出位居全大陸第四。中國大陸每年每畝因為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將減排達0.675公噸二氧化碳。以每公噸碳權報價約12. 47歐元計算,碳權利益約為人民幣78元。
永豐餘Npulp製漿造紙技術除了打入綠色經濟循環,更在2014年美國「愛迪生獎」( EdisonAwards)「環境可持續性系統」項目中獲頒銀牌獎,是台灣第一家獲得此獎項的造紙相關企業。
Npulp技術已取得到歐洲、美國和中國大陸,自清潔生產到產品環保共7張的認證,加上愛迪生獎的肯定,未來將持續透過Npulp開展全球綠色布局,逐步落實環境保護、節能減碳,締造新的成長曲線。
永豐餘說,全球IT大廠戴爾(Dell)於2013年6月宣布創新的綠色可持續包裝新舉措,包括將在2020年實現全面無廢棄包裝流的目標,並將永豐餘Npulp農業秸稈用於包裝材料;預計戴爾每年使用200公噸揚州農戶的秸稈,運用在戴爾產品約15%的包裝箱中。
永豐餘透露,Npulp技術也獲美國HP、P&G等國際大廠高度關注與合作興趣。永豐餘正在進行Npulp 的其他優勢開展計畫,將進一步促使「千鄉萬富」農村資源再生計畫,帶動新農業經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