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橋樑垮塌斷裂時有聞 科技補強中

【媒體報導】橋樑垮塌斷裂時有聞 科技補強中

更新時間:2014-07-25 16:54:49 / 張貼時間:2014-07-25 16:34:0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大愛電視台
1,529

 

   

【媒體報導】


 

橋樑垮塌斷裂時有聞 科技補強中 

張貼.2014/07/22 下午17:35:35   祕書室媒體公關組  .

 

                                                                   稿源:2014/7/22/大愛電視台/張澤人、廖學信

       台灣橋梁超過兩萬五千座,其中不少是老舊橋梁,暗藏危機,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就算是新建橋梁,先天體質良好,但長期遭受暴漲溪流的沖刷或淤積,也有斷橋風險。事實上,每逢颱風豪雨,造成人命損失的斷橋意外,屢見不鮮,像「高屏大橋」、「后豐大橋」和「雙園大橋」,都是因為沖刷型的河床環境,造成橋墩基礎裸露,湍急的溪水,通常會先攻擊一個小小的受損處,進而引發斷橋大災難。今天的「風大不調」專題,帶您體檢國內的橋梁安全性。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林呈:「這些水流在沖刷的過程中,它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河床下降的現象。」 

        比一比,颱風前後,「高美大橋」改變多少?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林呈:「沖刷了之後,你看到這邊的(沉箱)基礎都裸露了,這個就是它的基礎。」 

        光是一個颱風過境,竟然讓橋墩基礎裸露10多公尺,別以為橋墩受損沒什麼關係。這是2008年7月「后豐大橋」的橋墩裸露情況,兩個月後的辛樂克颱風,引發大災難。 

        河道下降,橋基裸露,湍急溪水,從一個橋墩受損處,引發連鎖的斷橋意外。 

        極端降雨量,考驗台灣橋梁的承受力,還讓河道生態完全改變。 

        1995年6月,高雄「里港大橋」的河岸,在橋墩這個位置,到了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之後,河岸往後退15個橋墩,河道變寬600公尺。下游溪流,面臨河床掏空、橋基裸露的沖刷威脅;台灣上游河流的處境,卻剛好相反,屬於淤積型環境,換句話說,河床土石不斷堆高。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南投信義鄉的隆華橋,當地河床堆高了將近2層樓的高度,快要到達墩帽這個位置,像這個巨大的缺口,就是土石撞擊的,嚴重影響橋面和橋墩的安全。」 

        南投信義鄉居民 江先生:「每次看到河水比路面(高),就是沖得很高,我們這樣騎(經過)就會毛毛的。」 

        「隆華橋」列入「危橋」,並非本身結構問題,而是置身危險的地理環境。往上500公尺,上百萬噸搖搖欲墜的土石,堆積河道中央。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林呈:「各位所看到的是和社溪,那麼在正前方所看到的是頭坑溪,頭坑溪從上游輸出的土砂,在匯入口的地方形成一個沖積扇,因此對下游的隆華橋,或是對附近的村落來講,被土石流侵犯的這些潛在危機。」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往上游走,河床都是淤積的土石,來到神木村的神木橋,這個橋面一度被河床淹沒,雖然勉強被開挖出來,但是仍然是危橋,一遇颱風豪雨,就得封橋。」 

        南投神木村民 陳先生:「很擔憂下大雨時,我們就不敢住在這裡。」 

        風雨不調,台灣橋梁,危機重重。 

        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 陳玉峰:「台灣地體的變遷,在未來的變化裡面,土石流必然在300到350年內,只會嚴重,而不可能會減緩。」 

        因應台灣橋梁後天失調的特殊體質,研究人員在6年前研發「降基換體工法」技術。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林呈:「這是新的橋墩,它的基礎,它的樁帽做在哪裡,做在地底下,我們已經把它整個舊的基礎,墩基都打掉,然後做新基,新的基礎在地底下,所以這個橋將來能夠抗沖刷,也能夠耐震。」 

        不過,光靠科技把關是不夠的,要真正杜絕斷橋災情,必須認真執行「山、河、橋」三個面向的整治。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林呈:「應該是師法自然,盡可能就讓它經過幾年自然的演變,讓它自然的能夠由洪水把它帶到下游來,進而達到水位的沖淤平衡。」 

        當百年一見的豪雨和颱風逐漸變成常態,橋梁的安全標準就得跟著提升,斷橋意外,不能再發生。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