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2015-02-16/三立新聞網/新新聞/陳吉仲/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兼主任
美國瞭解台灣要加入TPP的急迫性,但美方為何要求美牛六部位的開放?美方重點大概不是在這區區四億元的牛雜碎,而是台灣是否遵照相關國際範例行事。
世貿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失敗後,世界各國紛紛尋求擴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之洽簽機會。根據WYO秘書處的統計,至2014年止,已經有585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TA/FTA)完成簽署並向WTO提出通知,其中379個協議已生效執行。
牛健康風險高,豬經濟影響大有鑑於亞洲區域經濟整合趨勢盛行,加上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與整合模式日益擴大,美國從2008年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後,便開始積極主導TPP貿易談判機制,以維持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利益。加入TPP的可能議題包含市場進入、智慧財產權、原產地規則、國營企業、藥品專利……到投資、環境、勞工等等議題。而和農業最直接關聯的是市場進入,台灣面臨的美牛開放問題就是一個。
這次經濟部長鄧振中訪美時,美國要求台灣再度開放骨髓、血管、骨頭肉、面頰肉、食道肌、牛油等六部位。此議題所牽涉到的層面包括這些部位是否會影響消費者食安?台灣若退讓而開放美牛六部位能得到美方何種善意?美牛開放後,美豬萊克多巴胺是否跟著開放?這些開放是否能換取台灣加入TPP?以及台灣加入TPP後對台灣農業的影響為何?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大家最關切的是食安層面。到底開放這些美牛部位,或者是未來美豬萊克多巴胺的開放,是否會影響消費者食安?這需從科學的角度或者是國際的規範來探討。不過,要先釐清的是: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症)的牛肉和萊克多巴胺豬肉是屬不同風險性質,前者風險遠高於後者,但經濟影響則相反。
首先,依據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規定,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是禁止進口,如非疫區而近十年內有發生牛海綿狀腦病,或新型庫賈氏症(v-CJD)病例之國家或地區牛隻之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是屬禁止進口。然而政府已於去年8月開會決議上述美牛六部位並非屬第15條所規範之內臟產品,因此在法規上的解讀是可進口。
開放牛雜,在測試國際規範
就風險分析而言,根據已有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內牛肉消費者每天攝取這些產品,萬一吃到帶有狂牛症的牛肉,在終其一生可能罹患新型變種庫賈氏病的平均機率是百億分之1.22,而95%信賴區間上限為千萬分之3.36,低於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然而這次開放的六個部位中,骨髓是不應該涵蓋脊髓和脊椎骨,食道肌需排除扁桃腺,而血管部位要明訂,否則風險會比上述機率高。亦即政府在這六部位的開放與否要和其風險高低連結,因此這六部位需明確定義,其用途是食用或者是飼料用、產品項目和貨品稅則號列的連結要清楚等議題,也要再討論清楚。
美方為何要求美牛六部位的開放?美國瞭解台灣要加入TPP的急迫性,因為這是台灣未來發展國際經貿最重要的一步,對台灣的整體發展是正面且利大於弊。不過,台灣一年約進口200億元的牛肉,其中牛雜碎的進口產值只4億元,美方的重點大概不是在這區區四億元的牛雜碎,或者後續可能開放的美豬萊克多巴胺,而是未來台灣在加入TPP前後,與美方或其他會員國討論相關經貿議題時,是否遵照相關國際範例行事。
台灣農業產值年損六百億元
面對美牛議題,或許不是要問台灣在美牛和美豬的讓步能否換來美方支持台灣加入TPP,而是要問台灣在面臨複雜的經貿議題時,我們對外和對內的處理態度為何?
以美牛和美豬開放進口的對外處理為例,還是要回到國際規範,包括國際食品法典(Codex)或者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之規範。在這些國際規範下來討論並提出我們的論述,超過國際規範的進口要求絕對是可以拒絕美方(或是未來經貿對手的要求);反之,在國際規範下開放進口是較可能的做法。
對內,則要瞭解加入TPP對國內的衝擊,才能提出相關因應措施。很明顯,美牛六部位開放影響的是食品安全,美豬影響國內養豬產業,而未來加入TPP對台灣農業的衝擊更巨大。
做好功課才能因應開放衝擊
依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研究,日本加入TPP會有三成多(約3兆日圓)的農業產值損失。之前經濟部在立法院的報告中,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評估指出,台灣農業部門每年會有600億元的產值損失。
因此加入TPP對台灣農業的衝擊將遠比其他的FTA影響大,此時對內有許多的因應措施須立即且具體提出。
首先,農業部門要針對TPP十二會員國未來會進口的農產品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如農業的環境直接給付政策或者是農民所得政策;而在市場端方面,因應美牛和美豬開放的最佳措施是產品明確標示,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1和22條,明確要求冷凍畜產品的來源國標示,以及其加工原料來源國的標示。
此舉可讓國內消費者在資訊透明下來做選擇。我們相信台灣農產品的品質,未來若所有農產品皆明確標示,如此台灣的農業就有生存的利基,而消費者食安也可獲得確保。
面臨複雜的國際經貿情勢,內部的因應措施往往是一個國家能否持續正面發展的最基本功課。